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
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2021-09-19更新 | 423次组卷 | 2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1-04-01更新 | 1048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由蔡定剑主编的《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它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毛泽东这部宪法的一个重要使命,他想通过这部宪法来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一旦社会主义建成,宪法的使命就完成了,就要被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所取代。材料中的“它”(     
A.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
B.具有过渡性,标志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C.标志我国宪政运动开始走上恢复和发展阶段,带有过渡性
D.标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2020-12-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1954年宪法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
C.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