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B.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A.AB.BC.CD.D
2022-01-20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2021-11-26更新 | 338次组卷 | 2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线上学习效果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 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
2020-11-2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太祖措施的目的和此后明代中央行政制度变动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B.农业集体化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2020-02-10更新 | 236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2019-12-13更新 | 284次组卷 | 55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9 . 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10 .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图二                                                                 图三
(1)材料一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你是如何看待它的?
(2)图二体现了什么政治特点?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三先进性表现在哪里?它的颁布有什么积极作用?
(4)上述三幅图片所体现法律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