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隆会议
A.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55年4月,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由此可知,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中印两国代表会谈C.万隆会议D.中美建交谈判会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和谐相处”),新中国运用这一思想处理外交关系的成功典范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雅尔塔会议D.中苏决裂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通过哪些条约“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2)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概述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不同的外交际遇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外交就①从“中苏结盟”到“不结盟”②从“因营周边”到“人舞国际”③从“一边倒”到“求同存异”④从“团结亚非”到“跨洋握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0-08-27更新 | 282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上述发言体现的外交理念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2016-11-27更新 | 658次组卷 | 23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