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5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向驻美国的亚非各国使团发出一个长达4页的通函。通函指出,美国迫切希望友好国家代表团做好应对共产党代表的各项准备,提出那些有利于自由世界的议题。据此可推知,当时的美国
A.积极准备支持日内瓦会议召开B.干涉友好国家的政治与外交
C.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D.采取敌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 . 2021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主要事迹评价
20世纪20年代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2021-05-21更新 | 329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和”的因素。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求同存异”,强调的是对“不同”进行融合和包容,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儒家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见,儒家“乐”的教育,其核心是“求同”;而“礼”的教育,核心是“存异”。这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是我国和谐文化的核心。

——摘编自《月读》《资政通鉴——释“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材料二 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论述了求同存异原则。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关于求同存异原则最早的明确表述。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 真正使求同存异原则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郑重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会议最终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提出求同存异思想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说明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如何成功实践求同存异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发言中的“同”与“异”各指什么?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原则的认识。
2022-05-1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三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4 .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不属于两次会议都强调的内容是
A.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B.捍卫国家主权
C.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反对殖民主义
5 . 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记录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年1月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意识形态,提升国际地位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6 . 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荨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根据材料,选取两项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它使中国的外交工作获得新的进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企图,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上述评价针对的是
A.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方针
B.20世纪50年代的“一大片”方略
C.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策略
D.20世纪80年代的不结盟战略
2020-06-29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5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2016-11-21更新 | 1471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020·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观察下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955—1959 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
时间国家时间国家
1955.08尼泊尔1958.08伊拉克
1956.05埃及1958.11摩洛哥
1956.08叙利亚1958.12阿尔及利亚
1956.09也门1959.02苏丹
1957.02斯里兰卡1959.10几内亚
1958.07柬埔寨

A.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B.美国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政策
C.第三次建交高潮成果丰硕D.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
2020-07-07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55年亚非会议上,部分国家把矛头对准新中国,声称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认为中国存在铁幕或者竹幕,为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理解。这表明
A.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B.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C.亚非会议受大国操控D.中国尝试用多边外交解决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