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以联合国为中心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2020-08-26更新 | 676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四、五单元单元检测
2 . 1955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向驻美国的亚非各国使团发出一个长达4页的通函。通函指出,美国迫切希望友好国家代表团做好应对共产党代表的各项准备,提出那些有利于自由世界的议题。据此可推知,当时的美国
A.依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B.反对万隆会议的召开
C.拉拢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D.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2012·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3 . “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4 . “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一   《周易》中论述的“厚德载物”思想,实际上提倡的就是博大包容精神,讲求万物间的和平共处,以平和的心态寻求与万物和平共处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孔子也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思想。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传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6 . 关于“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建国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A.着眼于“一边倒”外交需求B.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C.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D.助推“另起炉灶”方针原则发展
7 . 有人评价说,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切大小国家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该学者评价的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D.中英关于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019-08-20更新 | 481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9 . 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荨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根据材料,选取两项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2016-11-21更新 | 1471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