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一   当获知印尼、印度、缅甸等国有意发起亚非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适当的外交渠道支持和促成此事。195545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外交部提交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草案)》。该方案对中国代表团在亚非会议中可能遇到的各项问题制定了预案。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代表团在正式议程之外,抓住一切时机在会场之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周恩来利用晚餐等时机和尼赫鲁、吴努、范文同等人会面并进行长时间的会谈。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亚非国家相互了解和尊重,从陌生和误解走向友好合作。

——摘编自陈长伟、牛大勇《中国开创亚非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

材料二   1971715日,美国白宫的一个声明,有如一声霹雳,使日本当局大吃一惊。日本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访华,舆论界大声疾呼要求早日恢复日中邦交。“不要误过最后一班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田中角荣首相表现了巨大的决心,将交涉工作交给大平正芳外相全权处理,同时在党内、政府中排除各种障碍。1972815日,田中角荣首相表示接受周总理的邀请并决定访华。

——摘编自肖向前《中日关系正常化前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万隆会议的特点,概述中国参与万隆会议的主要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两国关系发展的作用。
2021-04-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5年亚非会议上,部分国家把矛头对准新中国,声称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认为中国存在铁幕或者竹幕,为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理解。这表明
A.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B.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C.亚非会议受大国操控D.中国尝试用多边外交解决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A.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4 .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中苏建交B.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不结盟政策的提出
5 .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
A.和平共处不称霸B.尊重差异求合作
C.加强团结不结盟D.区域互利谋发展
6 .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确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这反映出会议的主题是(       
A.反殖反霸合作B.构建政治同盟C.争取经济独立D.实现区域合作
2016-12-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第十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