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一   《周易》中论述的“厚德载物”思想,实际上提倡的就是博大包容精神,讲求万物间的和平共处,以平和的心态寻求与万物和平共处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孔子也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思想。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求同存异’精神的时代传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万隆会议上,针对伊拉克代表提出的“新中国政权具有侵略性和攻击性”的言论,周恩来阐述了亚非国家的共同经历、苦难和向往,强调了新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促进了大会的进行及参会国之间的合作。这反映了
A.亚非各国间矛盾的尖锐B.历史问题引发了外交争议
C.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2022-03-23更新 | 341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5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向驻美国的亚非各国使团发出一个长达4页的通函。通函指出,美国迫切希望友好国家代表团做好应对共产党代表的各项准备,提出那些有利于自由世界的议题。据此可推知,当时的美国
A.积极准备支持日内瓦会议召开B.干涉友好国家的政治与外交
C.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D.采取敌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4 . 2021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主要事迹评价
20世纪20年代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2021-05-21更新 | 329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和”的因素。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求同存异”,强调的是对“不同”进行融合和包容,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儒家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见,儒家“乐”的教育,其核心是“求同”;而“礼”的教育,核心是“存异”。这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是我国和谐文化的核心。

——摘编自《月读》《资政通鉴——释“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材料二 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论述了求同存异原则。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关于求同存异原则最早的明确表述。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 真正使求同存异原则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郑重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会议最终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提出求同存异思想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说明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如何成功实践求同存异原则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发言中的“同”与“异”各指什么?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原则的认识。
2022-05-1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三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6 .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不属于两次会议都强调的内容是
A.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B.捍卫国家主权
C.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反对殖民主义
7 .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轰动性的效应。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报道中说:“周恩来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半岛停战的遗留问题
B.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D.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8 . 关于“中间地带(美苏中间的国家或地区)”的构想,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首次提出,建国后一度不用这个概念。1955年万隆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的外交战略。这种变化
A.着眼于“一边倒”外交需求B.利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C.促使西方孤立中国外交失败D.助推“另起炉灶”方针原则发展
9 . 20世纪50年代,一位记者报道说:这次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据此可知
A.新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B.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前形势和主要矛盾
C.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D.外交政策的调整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10 . 有人评价说,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切大小国家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该学者评价的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不结盟运动D.中英关于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