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统治危机,中国并没有放弃内部的矛盾而达到一致对外,清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内部的安定,这便导致了中国近代外交陷入了双重困境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外国公使进入北京,再随着帝国主义的强迫,中国向西方国家派驻了公使,这种一来一去在形式上有了互换使节的建制,但在根本上并没有平等可言,只是侵略者对清政府无理压迫的结果。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曾国藩等认为:外要和戎、内要自强。换言之,就是要在牺牲部分利益的前提下赢得时间,抓紧一切机会发展强大自己,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中国近代外交,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一种缩影,这充分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卖国投降的屈辱行径,这在中华民族外交史上将是最可耻的一页。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19491月至8月,在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莫斯科期间,中共直接以书面形式提出了如何处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议题。在给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刘少奇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继承旧约;二是重订新约;三是暂时维持条约的原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加以签订。斯大林也表示:"新中国一成立,苏联就立即承认,!945年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不平等的,因为那时是与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指出订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双重困境"并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022-02-16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初,中国的土地和资产掌握在少数地主和资本家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年,以东北地区为主,增加了重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讯和水利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摘编自史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材料二   随着远东形势的发展以及杜鲁门政府有意将对华贸易管制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直接联系在一起,1950710日,英国内阁授权英国贸易委员会停止须发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许可证。从1951年到1952年,内地贸易在香港贸易输出额中的占比从35.96%下降到17.85%。1952年民间自行成立英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中国开展贸易。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代办所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建交谈判,但同时却又须代表政府处理我国在英的侨务和商务问题。”

——摘编自吴浩、刘艳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改造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4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概括为三句话:“另起炉灶”“一边倒”“打屋子再请客”。


(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材料二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的”,“是来求同而不是不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2)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2022-02-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之下,加上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很多根据地的面积都缩小了1/31/2,……而在这种情况下,各根据地的脱产人员猛增,党政军学脱产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央规定的不能多于人口总数3%的比例,实际已达到了5.4%。

——臧运祜《关于“精兵简政”的再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复杂的。在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军事上对我国大陆实行军事封锁和包围,19506月发动朝鲜战争……派第七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并积极策动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仍在进行,军费开支巨大,这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加之投机资本的破坏活动,使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还不稳定,急需国际上的承认和支持,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摘自人民网相关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针对当时国际形势制定的三大外交方针,并概述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紧迫和必要的重大决策。
2021-06-2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1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