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如表是“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表。据此表信息可知我国(     
年份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1952年19.10%1.5%0.7%6.9%71.8%
1956年32.2%53.4%7.3%0.1%7.0%
A.私有经济已经不存在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D.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2022-07-24更新 | 232次组卷 | 14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贵州省毕节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年画《入社》,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行
3 . 下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折射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革命的开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在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但到1956年底,其他经济成分被消灭,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020-09-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6 . “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
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2020-08-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
7 . 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
A.歌颂一五计划的优先战略B.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C.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D.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
8 . 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D.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1953年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D.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B.国家政体的变化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关系的变革
2019-12-12更新 | 703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0年海南省新高考模拟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