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2016-11-27更新 | 816次组卷 | 52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六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2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3 .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
C.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4 . 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万隆会议
A.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使中国外交战略发生根本转变
C.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6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通过“一边倒”方针同苏联等国建交
7 . 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正式并且公开提出
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肉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美国代表在会议上企图扭转会议议题
C.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D.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求同存异谋发展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求合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