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B.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C.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建立了不结盟运动
D.中国借助此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55年,周恩来在某个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A.朝鲜停战谈判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D.中非合作论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
D.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
5 . 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以上现象的出现
A.改变了二战后由美苏主导世界的局面
B.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国际新秩序
C.维护了联合国在国际外交中的核心地位
D.造成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突破地域限制
2020-06-19更新 | 3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2015·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6 .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美苏争霸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D.重组大国关系
2016-11-27更新 | 1104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上海卷)
2020·浙江·零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外交就①从“中苏结盟”到“不结盟”②从“因营周边”到“人舞国际”③从“一边倒”到“求同存异”④从“团结亚非”到“跨洋握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0-08-27更新 | 282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记录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年1月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意识形态,提升国际地位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真诚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成为万隆精神的集中代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B.解决了亚非各国的政治分歧
C.事实上结束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实现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
10 . 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万隆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
B.日内瓦会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