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2 . 1955年美国记者鲍大可对某国际会议发表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求同存异的建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确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图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时的场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A.“求同存异”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 . “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某次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
A.加强巩固中苏两国友谊B.出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 . “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在此次外交活动中,我国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周恩来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此次会议是
A.开罗会议B.雅尔塔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8 .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大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2021-08-0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9 . 2015年4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在雅加达和万隆两地举办了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下列对当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有助于缓和新中国北部边境的紧张局势
C.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D.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0 . 万隆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因此,周恩来提出了
A.“一边倒”的方针B.“另起炉灶”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的方针
2020-12-0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19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