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1955年4月,中国代表团团长在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时说:“中国坚决相信,只要能够支持并遵守这五项原则,任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都可以建立起来,并且可以巩固和发展下去。”由此推知,中国政府此行(     
A.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B.加强了亚洲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C.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交往D.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2 .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理念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获得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外交理念体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安全观;21世纪初的理念是“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
A.外交政策体现意识形态色彩B.外交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C.外交政策赢得国际广泛赞誉D.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3 . 1954年,中印双方签署协定,第一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写入外交文件。1955年万隆会议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中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原则
A.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B.推动亚非国家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C.促进了亚非不同制度国家的平等合作D.使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外交高潮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园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材料三   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具体概括为哪三个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   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材料二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019-09-0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多边外交战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