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A.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3 .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4 . 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2017-05-13更新 | 305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假期作业
5 .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7 . 中国的资金积累率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20%,这种罕见的积累率使中国可以进行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过渡时期总路线
C.双百方针
D.大跃进
8 .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纠正“左”的错误B.坚持“八大”路线C.“大跃进”的推动D.贯彻“八字”方针
9 . 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10 .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工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