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75次组卷 | 54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路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央红军首次使用“万里长征”一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   飞天路


材料三   复兴路

20133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体现的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两大战略工程的名称。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梦的内容,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中国力量”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
2022-03-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主观认识,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B.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C.两弹一星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D.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总路线
4 . 1954年,毛泽东询问赫鲁晓,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这段材料
A.说明核武器虽然有很大的威慑力,但只有苏联研制出了核武器
B.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
C.说明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条件
D.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2021-03-1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不少人曾问“两弹元勋”邓稼先:“原子弹成功后,你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时,杨振宁看望他时,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出
A.新中国初期国家科技投入不足B.新中国初期科技事业发展缓慢
C.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D.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