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2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A.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制度C.农村乡镇企业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4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提到:“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对上述材料“新形势”理解正确的是(   )
A.中苏开始结盟对抗美国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C.中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 . 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6 .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

材料二

材料三

(1)近代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古老的北京城,请给材料一中的明信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近代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上述材料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说明相关的历史事件并阐述其历史意义。
(3)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材料三就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图5引发了中国的全面抗战,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图5至图6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A.①③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
8 .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的决议。该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这一胜利是(     
A.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B.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恢复联合国的恢复席位D.成功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11-12-24更新 | 9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浙江省瑞安市十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