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综合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组成。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斗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定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的是
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B.土地改革
C.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D.社会主义改造
3 .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访华中美达成了
A.《上海公报》B.《建交公报》C.《八一七公报》D.“九二共识”
4 . 从近代以来中国形成一批工业中心,带动了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   


——资料来源:薛风璇《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工业分布特点,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与图1相比,对图2、图3中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层次分明,逻辑合理。)
2021-12-28更新 | 43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改革开放前的27年间,中国曾对关税税率进行过19次调整,其中较大范围的一次是1964年取消全部出口关税和降低68个税目的进口税率,但始终未能降低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这一时期,我国关税的高税率是基于
A.增加财政收入B.调整经济结构C.巩固计划体制D.保护本国经济
6 . 据保守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化大革命”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B.是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
C.是政协制度遭到破坏D.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
7 .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这位先进典型人物是
A.雷锋B.杨根思C.焦裕禄D.王进喜
8 . “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下去。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不无感慨地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经过这次“物价风潮”
A.物价得到了根本稳定B.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C.人民币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D.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9 . 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2021-06-01更新 | 492次组卷 | 22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大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邻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同点。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