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如表是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统计表。据该表可知,我国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78年355167.6187.4—19.8
1985年2066.7808.91257.8—448.9
1988年3821.81766.72055.1—288.4
1991年7225.83827.13398.7428.4
1995年23499.912451.811048.11403.7
1997年26958.615152.811805.83347.0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对外开放的重心在沿海地区
C.加入WTO促进贸易发展D.开放步伐加快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022-03-17更新 | 482次组卷 | 11卷引用:浙江省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2018-11-07更新 | 196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3 .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1992年5月,继在上海、天津、深圳设立保税区之后,中央决定兴建大连、广州保税区。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也开始筹建保税区。这些举措反映出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B.关税自主权得以恢复
C.加入WTO后贸易快速发展D.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4 .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下列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和成就,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1980

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1984年起

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城市

2000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1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截止2018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A.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招
B.形成多战略、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对外开放使我国日益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D.对外开放的步骤是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9-01-30更新 | 182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仿真样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一五计划的5年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材料三   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

——引自国家发改委《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支援鞍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7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2016-09-12更新 | 1054次组卷 | 2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材料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2019-08-20更新 | 493次组卷 | 19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9 . 1978年我国钢产量为3178万吨,1990年增长到6604万吨: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1990年更增长到1154.4亿美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978年为434.5万人,1989年增长为1035.1万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③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④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5-21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绍兴市新昌县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本身就是个新生事物。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特区还是个试验”,“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自主权,经济特区率先实现经济起飞。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大经济特区,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贡献了经验。

——摘编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与当代价值新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材料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规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等。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意义,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动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加速战略”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结合中苏80年代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