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如图反映的是1978-1984年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缩小B.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2 . 如图为政府创作于1981年的宣传画《文明礼貌热情为顾客服务》。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企业活力的明显增强B.市场经济的意识得到强化
C.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D.企业的经营方式出现转变
2024-04-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期间,我国打破了体育比赛不以产品命名的先例,出现“沈阳啤酒杯柔道决赛”“百花杯击剑决赛”等企业冠名比赛项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B.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城乡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
4 . 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   1992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2024-04-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4-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在国有企业中广泛推行。如图所示是1988-1990年中国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亏损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B.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举步维艰D.传统发展理念影响较深
7 .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指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机赁、承包经营。这得益于(     
A.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24-03-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2000 万人待业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最具“爆炸性”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中央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和自谋职业,个体经济的恢复最快,再次出现了小型个体工业,从业者38万人。这表明我国当时(     
A.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确定D.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0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均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首位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D.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024-03-0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外交制度是主权国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外交政策的成长、国内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内舆论对外交事务的日益重视,外交决策模式在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其制度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19491976年,很多外交决策往往通过外交部或者其他外事部门上报文件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圈阅的方式决策。邓小平在1977年恢复工作之后,几乎天天要审阅外交部的请示报告,甚至连为法国学生开办暑期汉语培训班、援助肯尼亚体育综合设施之类的事务都要经过邓小平的批示。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一些事务性政策、例行性政策、常态性政策的决策权力被下放,明确规定只有那些牵涉重要国家利益的战略性议题必须交给中央决策讨论,其他一些次要的外交政策议题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或者由外交外事部门决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外事决策往往由外交部、外经贸部、文化部等部委甚至司局级单位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部委的意见和政策。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意义。
2024-02-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