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国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由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1967年英镑贬值以后,英国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若干年份的经济增长甚至为负数。经济停滞不仅导致相当高的失业率,而且导致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它首先对付滞胀危机,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1981年到1986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订约,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1982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城市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

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摘编自2003104日中新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治理“英国病”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简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影响中国改革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中英两国调整经济政策的认识。
2022-05-3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