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A.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B.体现解决台湾问题政策的灵活性
C.不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D.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之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简单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认识。
3 . 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l924年一l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奎国。这一切,都始予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图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固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l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现在,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事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摘自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材料三:“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温家宝《京华时报》20090314


(1)材料一中,国共前两次握手分别开始于哪一年?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叶剑英谈话中对台湾问题实行怎样的方针政策?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中央政府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政策有何具体不同?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有利于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2020-08-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
5 . 是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性文件。其在中国历史上总共发表过五次(下表),材料表明
A.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阻力
B.中央政府一直努力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C.放弃军事手段、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D.长达30多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2020-07-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政策。它标志着中共中央对台湾地区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是指导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文献。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和平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反分裂国家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思想。
(3)据材料三,指出《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意义。
(4)谈谈祖国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2020-07-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成立后,随军队来台的老兵们发起了请愿行动。老兵们呐喊:“我们要公平,我们要回家!”。他们的这一愿望首次得到实现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B.“九二共识”达成之后
C.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之后D.“三通”变成现实之后
8 .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两岸一家亲”理念,提出“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等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等政策。这一提法
A.推动两岸多元交流机制的建立B.促使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
C.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情感基础D.促使两岸“三通”的实现
9 . 1982年廖承志写信给台湾主政者蒋经国:“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率先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
C.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终于打破D.国共合作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10 .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两岸隔绝状态正在被打破B.两岸已实现政治追求一致化
C.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结果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