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渊父子灭隋建唐,实现了“大一统”,堪称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他们建立政权后,完善制度,偃武修文。唐政府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通过科举考试广纳不同阶层人才,造就了唐朝的开明统治。贞观四年,出现“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的空前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人们普遍知书达理,三尺童子以不言文墨为耻。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乐舞等成就辉煌。京城长安是人口逾百万的国际大都市。唐朝通过开放市场接纳世界,各大都市居住着各国的商人、留学生等,聚焦了四方珍宝,是世人向往的中心。在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埃及开罗附近,发现了唐代的青白瓷器,我国新疆地区亦发现了波斯、阿拉伯银币九百余枚。李约瑟论述中国文化时认为:欧洲各国人民把唐朝当作交流中心,互相友好往来,学习他国文化,大大丰富了本国的经济文化生活。“唐人街”遍布海外,正是盛唐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的生动体现。

——摘编自安志宏《盛唐的“开放国策”对唐代及其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百年中国共产党史中,每个阶段都有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鲜明的主题和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复兴主要是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摆脱备受奴役与压迫的迫切愿望和梦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复兴主要是党领导下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复兴主要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经济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复兴主要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华民族正在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摘编自郭海龙《论民族复兴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兴盛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中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2)任选材料二中的某个时期,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作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条件。
2021-06-04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0-3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1届高三零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伊莱·惠特尼发明新的轧棉机,美国陆地棉加工突破技术瓶颈,从而带动了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一直到美国内战发生,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英国和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的两大轴心。随着棉花种植在美国南部扩张,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消费者越来越依赖这种供应,美国南部与欧洲之间的机制化联系加深了。棉花从美国流向欧洲,而资本流向相反的方向。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产业积极发展可持续绿色植棉、展现代植棉业、发展现代棉花加工业和现代棉纺织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1978-2017年,棉花总产量增长1.53倍,单产增长2.81倍,1983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一产棉大国。改革开放40年,棉花工厂消费量增长1.88倍,居民纺织品服装表观消费量增长5.94倍(表观消费量=当年进口量-当年出口量+当年生产量),目前人均表观消费量为20kg/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居民纺织品服装消费周期由9年的生存贫困型、6年的温饱型向年年更换的小康型转变,城市居民正在向享受型消费转变。1978-2017年,我国年均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912.7亿美元,增长108.8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2.81%,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全球200多个经济体,衣被天下,温暖全世界。—

——摘编自毛树春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棉花产业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成为“棉花帝国”的条件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1-06-02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外贸承包,财政包干;取消补贴,自负盈亏;汇率并轨,宏观调控四个阶段。19947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施行,它标志着中国在外贸管理上靠行政管理和一事一议时代的结束,以法律为准绳的规范统一时代开始。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制度,使中国对进出口的行政性控制转变为利用汇率工具的市场化调节,这是外贸管理控制与激励方式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以来,原来十几家国营外贸公司垄断进出口的体制被打破,全国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达到18万家,其中有外贸经营权的内资企业7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7万多家。通过改革,深化了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推动了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摘编自仲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与政策性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47年 ,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宣布为自由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特殊经济区域。18-19世纪英国占领直布罗陀、香港岛等地后, 均先后宣布这些地方为自由港。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区还有德国的不莱梅、法国的敦克尔克等地。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出口加工区在世界范围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划出特定区域土地作为自由加工区,专供外资厂商开展出口加工业务。20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以来 , 是世界经济特区向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出口加工区在转型升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日本的“技术城”特别开发区等。中国80年代创办的深圳等经济特区都是大面积综合性的经济特区。 此外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伊朗等国也建立了综合性经济特区。

——摘编自钟坚《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态势及其经验》

材料二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摘编自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特区设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外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