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材料三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3)依据材料三,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分析外贸总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2023-06-1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三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3 . 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国人的执着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户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终于党醒了。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高杨爱国主义旗帜,与便略者殊死搏斗,激发起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决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光明日报》2014.9.10

材料二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成就表(部分)

19782017
GDP1495亿美元12.3万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4.11万亿美元
铁路营业总里程100(指数)245(指数)
城乡贫困人口7亿多基本实现脱贫,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
人均预期寿命65.976.7

——据《人民日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期间的民族精神如何对“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生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计划实施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重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表

阶段概况
1949~1980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第一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常州拖拉机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
1981~1995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停滞不前
1996~2003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联合收制机异军突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提高,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摘编自尚书旗、王东伟《中国制造2025大众读本-农机装备》

从上表中任选两个阶段,指出这两个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选取两个阶段即可,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2-01-01更新 | 225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考前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2年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1988年被定位为高层次的宏观管理机构,不再承担微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这些变化表明
A.国有企业的自主性在逐步加强B.加入世贸促进了机构改革
C.改革开放促进政府职能的优化D.国家放弃了宏观调控手段
6 . 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进行建设,""香港、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区没有八亿农民这个大问题 ""欧美日本各国也没有八亿农民这个大问题。"上述讲话强调
A.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经济改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C.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对外开放要注重引进和吸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下乡知青返城后在路边摆摊出售“大碗茶”,内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农民把《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剪下来贴到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农副产品去赶集。“练摊”等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D.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8 . 如表:建国后张掖农业发展状况,该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主题是
时间发展状况
1956年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平均亩产188公斤。
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
1978一2017年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到101.16亿元,年均增长5.49%。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乡村政治体制变革的意义
C.思想解放的必要性D.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2021-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试题
9 . 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2021-11-18更新 | 618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80年代中期,平均每户所承包的土地只有8.35亩。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下降到6亩,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据此可知,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提高了生产效率B.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C.使人地矛盾突出D.难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