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3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把香港、澳门列入《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后简称《宣言》)适用的非自治领土名单内,置于该特委会的监督之下。若按《宣言》指导的方向,香港和澳门在结束殖民统治后就有了宣布“独立”的可能性。1964年底,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讨论香港和澳门问题。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在特委会会外对重点国家表态,针对不同成员国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争取其支持我国立场。阐述的重点是香港、澳门被英、葡侵占的历史并说明我国反对联合国过问的道理。这次会议为以后特别委员会历次会议关于港澳问题的处理奠定了基调,今后特别委员会历次会议只提供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基本信息,推迟审议直到1972年港澳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

——摘编自胡荣荣《中国政府应对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2 . 1993年4月27日,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会晤,成为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这次会晤举行的背景是
A.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B.中国成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D.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22-02-2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宋光宇《台湾史》

材料二   台湾作为我国 东部海防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以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防未予足够重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台湾光复。

——摘编自周文顺《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台湾与祖国》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 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台湾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台湾受到侵略的背景及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2022-01-19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4 . 以下为某论文的摘要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为(     
A.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B.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D.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2022-09-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对比表。

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19.1%1.5%0.7%71.8%6.9%
1956年32.2%53.4%7.3%7.1%接近于零

——张岂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三 全会公报提出:现在我们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郑谦、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四卷)

材料四 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奇事”典型,并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怎样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导致变化的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会议并分析它的深远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中得出的重要认识,并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史实加以说明。
2022-12-19更新 | 245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江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祖国统一大业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二   198412月和1987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7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12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成功收回港澳的历史意义。
2022-02-1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化,英国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在香港问题上从多方面给中英合作制造障碍。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决定采取“以我为主”的方针,依靠香港同胞,保证香港平稳过渡。1997630日午夜至7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摘编自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中国人运用“一国两制”思想与英国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英国的打算是,1997年以后仍然维持现在的殖民统治。中国在谈判中既要恢复行使主权,又要考虑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为基本出发点,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巧妙排除了英方设置的各种障碍。最终,香港回归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耻辱得到了洗刷。

——摘编自曲星、钟龙彪著《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年我国成功实现香港回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7年香港回归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意义。
8 . 统一既是历史中国的特点和遗产,也是现实中国的追求和愿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一不仅是农耕文化防御强悍的北方游牧部落侵凌的需要,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造成的经年不断的水、旱灾害,更早也更强烈地提出了江淮河汉大农耕区政治经济统一以大规模治水和有效赈灾的要求。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较早产生“平洪水定九州”、四海一家的愿望。

统一由江山统一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统一,虽然间歇性出现分裂割据,但加起来不过数百年时间。历史上,“大一统”是维护和扩散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

——摘煽自马克连《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台湾问题国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正像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品。逆之则亡”。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形成“大一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推动祖国统一必将完成的因素有哪些?
2022-01-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双十”宣传纲要》提出:“三民主义曾经是辛亥革命以来的口号,现在完全变成为反辛亥革命的旗帜。”此后,中国共产党再未以中共中央名义进行过纪念辛亥革命的行动。193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宣传大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继续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精神”。1938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的大会上做了重要演讲。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布了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1941年,中央做出了纪念双十节的决定。

——据靳燕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研究》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纪念辛亥革命的传统,基本上每逢十年举行一次全国规模的纪念活动,在每次活动中《人民日报》都会发表纪念社论,而这些社论的标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如图是其中两篇社论的报纸截图。


(1)简析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态度上发生变化的原因。
(2)任选其中一篇社论,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对其标题加以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