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复习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材料 下列图表出自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著《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图表曲线描述了1500年至2000年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力发展的相对趋势(以10为最高值的相对值比较)。其中为中国,为荷兰,为英国,为美国,为俄国,为奥斯曼土耳其。图标中的柱状阴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频次。



请仔细观察图表,针对图表中描述的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出观点,阐述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5-1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等17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完成下列提纲
走向整体的世界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B.欧亚、欧美新航路开辟
C.世贸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D.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
E.国际联盟、联合国适应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3)20世纪上半叶,整体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整体化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8-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3 . 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
2022-07-01更新 | 1242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3届新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王”。这反映出当时(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
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2022-07-24更新 | 592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年7月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2年8月,中国从反对肢解一个国家的原则立场和国际法规范出发,在安理会投票否决由部分国家提出的关于推荐接纳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原因是印度军队尚未撤出东巴,巴基斯坦的9万战俘和3万平民尚未按1948年的日内瓦公约约定被遣返本国,战争状态尚未结束。此举
A.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改变了全面冷战的国际局势D.表明中国发挥了大国作用
6 .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关于“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7 . 下表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由此可见,中法建交
1950年1月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年6月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1963年12月12日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年1月21日美国政府已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A.反映了美法同盟逐步走向破裂B.关键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标志法国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D.展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
8 . 下图漫画描绘的是我国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该漫画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经济全球化趋势受到阻碍
C.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D.一带一路局限于经济交流
9 . 汉代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他提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隋代大儒王通提出:“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上述变化反映出(     
A.儒家天下观边界扩大B.儒家的民族思想日益开明
C.儒家德治的不断发展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022-08-31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比较类材料题-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