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曰必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三、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新生活运动纲要》

材料二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对“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贺衷寒说:“‘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张学良却大唱反调:“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法学家章渊若当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只有在一个赏罚分明、贪污绝迹、纪律振肃的国家,社会才有是非,才有公道,而民众才会明礼义,知廉耻,有纪律,守秩序。”如高华所言:“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以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摘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据《清史稿》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土归流”推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改土归流”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科举取士一度“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永隆二年,朝廷下诏:“明经每经,帖(默写填充)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诗赋)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每次帖士,“必取孤经绝句”,且难度越来越大,考生只好放弃研读儒家经典,绞尽脑汁应付经帖。对此,开元二十五年,朝廷再次改革明科举考试内容,规定:“准明经帖大经(儒家经典)十帖,取通四以上,然后试进士,进士令答时务策三道,兼精通一史,取粗有文理者(懂得作诗者),与及第。”

——摘编自《唐会要》《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次改革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第二次科举考试改革较第一次改革的利弊。
2018-12-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