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

——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
2023-04-03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禁酒和发明酒一样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禹王时期就曾因人们嗜酒而下令禁酒,周公时为防人们因嗜酒而“伤德败性”特作酒诰以禁酒。但酒已成为人们宴客娱乐的必需品,故禁而不止。汉朝初年,国家开始推行垄断酒类买卖的榷酒制度,同时因酒耗民食,政府也往往在荒年之时或灾荒地区推行禁酒政策,后世多效行之。清代乾隆年间实行大规模、持续性酒禁,酒禁推行过程中争议不断,推行成效也未达预期。

乾隆二年(1739年)五月,针对生齿日繁民食日艰的严重局面,乾隆专门谕令直隶等江北五省“烧锅(开设作坊造酒)之事当永行禁止”,违禁私造之人及贿纵官员“从重治罪”,对失察地方官“严加处分”。然而此议一出,立即遭到刑部尚书孙嘉沧的上疏反对。孙嘉沧认为“烧酒之禁”不仅会造成老百姓转向耗费细粮的黄酒造卖,使得酿造烧酒的高粱等粗粮闲置而酿造黄酒的细粮吃紧,影响民生,还会导致官吏索贿枉法而加重百姓负担。孙嘉沧主张烧酒之禁“宜于数岁而不宜于丰岁”“禁于成灾之地而各地不必通行”。五省督抚意见虽有分歧,但基本上都反对“一概禁绝”,主张严禁大规模作曲贩卖,杜绝大规模造酒。

(在“严禁”和“宽禁”的争议中),在皇帝的反复谕令和不断督察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宽禁”,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犯禁处罚条规,然而禁酒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除少数地区执行比较严格外,大部分地区则是时紧时松,阳奉阴违。“因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虽经严禁,终莫能断绝也”。乾隆十六年(1751年),严禁政策有所松弛。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部分地区恢复了烧锅税。

                                     ——综合摘编自陆连营《浅议清代乾隆年间的禁酒政策》和牛贯杰、王江《论清代烧锅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颁布禁酒令的诸多考量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时期禁酒成效未达预期的原因。
2023-06-18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后,随即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日本近代土地私有制度。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以及“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封建贡租制已无法满足形势需要,加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促使政府决心改革地税。18737月,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其要点是:废除封建实物地租,核定地价,按地价统一缴纳现金;纳税者由过去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改为土地所有者,根据“一地一主”原则缴税,无法完纳者,村集体不再负“连带责任”。1881年,全国范围内的地税改革基本结束,日本建立起稳定统一的近代税收体制。但改革维护寄生地主利益,未承认佃农权利,佃农在农村只靠农业无法生活,有的便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改革的影响。
2023-03-0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孝宗时期(11271194年)的官员,宁肯担任朝中级别不高、事务清闲的官职,也不愿出任地方事务繁杂的守臣、监司,因而造成了地方官人员缺乏,而朝中人员冗滥,一味只求升迁而不注实效,在职位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状况。为改变这种局面,宋孝宗积极着手对官员中的务虚之风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官员平时的实际才能和施政业绩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在要求官员勤于政事的同时,宋孝宗本人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他对地方上的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事都要亲自过问。同时,宋孝宗认为一国之君应该深知用人之道,在选拔人才时,也不能只看重人的学识,更应重视的是人才的道德修养和实际执政能力。这一用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朝廷选拔人才数量增加,为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人员方面的保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宋孝宗加大用人力度,整顿吏风的目的,始终都贯穿着强化皇权的思想。

——摘编自褐华芳《宋孝宗的法律思想与法制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吏治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孝宗吏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1899年,营口爆发鼠疫的地方当局迫于外交压力临时设立卫生局,推行卫生制度;俄国和日本出于不同的目的,先后在占领期间强化卫生行政;1906年,因应自上而下的新政改革卫生成为营口地方行政职能。由于地处地缘政治复杂的东北,列强对营口卫生行政形成的影响有两大特征:一是差异性,以饿、日为代表的列强虽遵循同样的卫生规则,但因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和对华政策,采用不同的方式推动卫生行政。二是调适性,官府虽迫于列强压力基本采纳卫生行政,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中外之间的跨国互动终使卫生组织和制度得以确立。因此,营口卫生行政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卫生局虽建立起来,但管辖权范围有限,很难辐射到营口之外的地区。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中国地方卫生行政的诞生:以营口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营口地方卫生行政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营口地方卫生行政制度建立的影响

7 . 材料:美国国会在舆论压力下,经过多次辩论,于1883年初通过了由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法案。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直到目前仍保持稳定。其主要内容有:对官员选拔实行竞争性的公开考试和考核制,同时对高级要职实行选举制和任命制;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政府官员名额;文官隶属于行政部门……彭德尔顿法的核心是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即根据公职人的能力和政绩,按照公开竞争原则决定其录用和提拔降退。彭德尔顿法还规定了文官委员会的成与权限,其职能包括举行文官考试、调查文官法执行情况以及制定各项细则。虽然文官委会凡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直到1979年才改组为联邦人事管理总署。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通史: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人事考核在机构建制和施行细则上更趋究备,制定有京朝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规定。出现了专司考课的“两院三级考课体系”:即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京官和地方官考核;同时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分工明确。考课的标准分别为三个等级:政绩优秀者为上,职务粗理者为中,临事驰慢者为下。宋代重视封建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多次修订考课标准。宋代注重对地方官考课,《神宗正史》记载的监司考课内容为: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动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中央定期以此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   刘铭传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1888年7月,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绒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1886年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海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经清廷批准,他在台北成立了铁路总局,到1891年建成了一条北起台北,南抵新竹,全长68公里的铁路。刘铭传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于1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改革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