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2019·广东汕尾·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后的苏维埃政权贪污腐化行为时有发生。临时中央政府开办了多期培训班,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苏区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惩贪污腐败。设立控告局,悬挂控告箱;建立突击队,加强不时监督;设立巡视员和工农通讯员,形成监督网;设立专门检查委员会,组织群众法庭;组织临时检举委员会,核实检举情况,报告上级政府和军事机关执行,等等。红军师以上单位设立党务委员会,负责执行党的纪律等党务工作。中央苏区所辖各省、县都设立检察委员会,负责监督政府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执行苏维埃颁布的各种革命法令。中央苏区还发动群众,“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至此,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摘编自袁征《试论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特点。
2019-03-2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5月3日 《每日一题》三轮复习-热点25 选修内容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初年以铜钱为法定货币,与历代钱兼行。而铸铜币缺乏铜料,政府责令民间出铜,搞得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另一方面,铸钱笨重,价值低廉,对远程贸易不利。洪武八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同时,“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钞法,实行以宝钞为主,钞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至洪武二十七年八月,“诏禁用铜钱”,自此,宝钞成为唯一流通货币。但“大明宝钞”从未建立准备金制度,其印制、发行、流通使用完全倚赖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执行,因此,属于不可兑换纸币。明政府把超发纸币当作了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并加以滥用,致使纸币恶性膨胀,最终导致宝钞制度崩坏。

——摘编自陈昆《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推行宝钞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初宝钞制度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析。

2018-04-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2(新课标Ⅰ卷)-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20-21高三下·江苏常州·开学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使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求,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改革之后的司法机构不再是行政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司法程序具有公开性和口头性的特征,而不是以前的官僚性秘密。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进行陈述并取得足够的法律援助。新的律师阶层产生了,所有俄罗斯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受到一样的对待。几乎一夜之间世界上最差的俄国司法制度变成了文明世界里最好的一种。尽管还存有局限,但就改革的长远意义而言,现代公正代替了专政和混乱。作为公众利益的核心机构,法庭享有了比在一般情况下俄国所允许的更大的表达意见的自由。

——摘编自【美】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1)据材料归纳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运用唯物史观有关观点解释农奴制改革与司法改革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司法改革对俄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03-02更新 | 144次组卷 | 5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一轮巩固卷3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11022日,湖南军政府宣告成立。民国初期的湖南教育改革也随之拉开幕。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撤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カ。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已有私立学校的踪迹:革命后,私立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期湖南教育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湖南教育改革对现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1955年,在缺医少药以及政府卫生部门还没有力量顾及农村的大背景下,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湖南、贵州、山东、上海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195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村覆盖率达到10%。合作医疗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发本土药品满足了当时农民的用药需求,并且治疗过程鼓励采用“土方”“土法”,预防为主、群防群治,使农民获得了“一把草药一根针”的低水平的初级医疗保健,实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医疗目标。

——选编自孙淑云郎杰燕《中国合作医疗治理六十年变迁》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李悝是魏文侯、武侯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宋初年,十万宋军驻屯川陕前线,军需供应仰赖四川。赵开受命总领四川财赋,针对官营酒业一直存在的贪污腐败、收益低微和民营酒业的偷税漏税等问题,于1129年改革酒法,实行隔槽酒法。废除原来的国家专卖和扑买制(即官方采用自由投标的方式,将官属酒坊的承包经营权交付于出价最高的人),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隔槽酿酒坊之外的酿卖皆为非法,严令禁止。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任何人只要纳钱就可以在官方的组织下,利用官方的隔槽等设备进行酿造。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

1137年,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它有力地支撑着川陕的抗金斗争。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

——据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赵开酒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开酒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在地方监察方面,除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及不定期的巡按御史外,还设有督抚、按察使、道员等专职或兼职监察官员等履行监察职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了实质性的“缺位”,缺乏对地方官员实质上的监督。在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中,总督和巡抚管辖一省或数省,成为身兼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权的“无事不包”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拥有弹劫、考察、荐举、罢免官吏之权,实际上掌握包括监察员在内地方官员的考核。按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其属吏,受其控制。

——摘编自明晨《反思与借鉴:清代地方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归纳清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代地方监察体制出现实质性“缺位”的原因。
2010·陕西西安·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016-11-18更新 | 662次组卷 | 19卷引用: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重难点综合性学案(通史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