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材料 清朝原本在全国各地港口都设有海关,分别归当地督抚管辖。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并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1853年,小刀会起义捣毁了上海海关,清朝海关官员逃跑。之后外国侵略者提议由各国派代表与清政府一同重建海关,从此中国海关的高级职位都被外国官员把持。1861年起,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统一管理全国各地的海关。在他管理海关时期,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灯塔、气象站,为北京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渐增长的新的税收来源,清除了旧式衙门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赫德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清朝末年,总税务司将税款的保管账户全部转到了外国银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渐加强了对海关的控制,并与1928年开始与美英法等国重签关税新约,1933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延续了95年的以洋员税务司为主宰的海关制度,宣告结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海关改革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采纳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其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 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以上材料均来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在内容上的相似点。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赋税改革的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卢作孚推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他还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在囤船上创办船夫学校,在染织厂兴办工人学校,为了训练妇女的职业文化素养,举办妇女学校,“由这些具体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训练大家公里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尤其是进入现代化的经营。”

   ——摘编自周凝华、田海蓝《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8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棉花、油料提高15%和25%,生猪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路,分析其乡村建设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2-10-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到唐中叶百余年间,随着政治方面诸多矛盾的滋长,社会经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使得现行的财政制度无法继续执行。唐前期长期实行的均田制,至安史之乱后已完全崩溃,庄园制逐渐形成。唐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发展形势,废除了均田制,确立了庄园制。庄园制是随着两税法的确立而确立的,私人田庄、皇庄、寺院田庄大量出现,庄田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庄园制下的土地可以买卖,唐后期丞相李德裕的平泉庄,经过三次转卖才到了他手中。出卖土地不限于贫苦农民,买入土地的也不限于富贵之家。土地进入流通领域为土地再分配提供了条件。这种分配不是由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即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支配的,而是由经济手段完成的。土地占有在自我调节的再分配中,同样存在着占有不公的现象,如有的人所占有的田庄达上万亩,而有的人只有十几亩;地主阶级普遍占有土地,而不少农民却失去了土地,为庄园主当佃农和雇工。

——摘编自叶振鹏主编《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五口通商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各部之首。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体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迁都平城后,北魏控制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其经济生活方式开始由游牧与军事掠夺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与军事掠夺为辅的混合型经济,与之相随的财政管理体制也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由千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平城时代的北魏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田租户调收入骤增。北魏财政收入由前期的以军事掠夺、户调杂税和高牧狩猎为主要财力来源的模式转变为以租调为主要来源的模式,财政支出则由前期的以军费为主转为以军费和官俸为主。财政收支的变化催生了新的财政体制,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也使得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财政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北魏中期国家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财政体制方面最为明显的体现,并以太和十六年(492年)的"改创百官"的举措确定下来。随着北魏财政体制的渐趋南朝化与行政管理机构的逐渐完善,财政支出迅猛增加,导致国库虚竭。为解决"国用不足"的困境,北魏政权在后期提前征收租调,这一做法更使财政收入后继乏力。

——摘编自王万盈《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政府建立新财政体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政府建立的新财政体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改革后,农村公社最大的问题是份地不足,但仍然保留着重分土地来承担国家赋税的习惯。改革后土地重分的周期有所变化,有些公社改革后就没有重分过土地,有些村社的土地重分的周期也变为24年之久。改革后,农民虽然获得了“自由”,分家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但为了耕种需要赎买土地,这样本来就很贫困的农民反而失去了本来就不充足的土地,公共资源也不断减少。一些村民为了生存,只好把自己家仅有的土地出租,外出打工。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得到了解放,可以说改革后村社是国家管理地方基层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陈丽娟、程广通《浅议1861年俄国村社职能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村公社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发生变化的作用及局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礼宾工作上呈现出大规模、高规格、超隆重的特点。以迎送仪式为例,19541019,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沿途20万民众夹道欢迎。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简化仪式,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国家领导人出访、离京不再举行迎送仪式;国宴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餐制,同时创制中西合璧的菜品,更好地照顾外宾的就餐需求;外事活动的着装上,从以前清一色的中山装向西服转变,并逐渐形成按场合着装的意识,在遵循国际着装规范的前提下,穿着包含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礼服,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通过服饰构建了大国身份。

——摘编自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特点,简析其意义。

10 . 材料   唐代天文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星辰之变”(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其中日月交食被认为预示着帝王统治的危机,这一观念在当时备受瞩目。唐初,天文观测由太史局负责。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将天文机构改为独立建制,命名为司天台,并设置了春夏秋冬中官正、副各5人,掌司四时,按照时间和方位的特定对应关系来划分职责(如下表所示)。司天台官员不仅要密切观测天象变化,还要及时将观测结果进行“密封”后奏报帝王。对天文机构的改革凸显了司天台观察天文的特别职能,对于提高天文观测的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对当时的政治管理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官职主要职责
春夏秋冬官(正、副)分别从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星空东南西北四方区域的天文灾异的观测,记录
中官(正,副)负责季夏(农历六月)和星空中央地带(即天顶附近星区)的天象观测

——摘编自赵贞《唐代的天文观测与奏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朝廷重视天文观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肃宗改革天文机构的作用。
2022-02-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