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年间,左宗棠在西北地区先后担任总督、督办等职14年,足迹遍布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他在西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革新活动,使积贫积弱的西北焕发出新的生机。他提出“以畜牧导民,渐谋耕获”对于农业,他强调“不必概行耕垦,始尽地利也”。为发展农业经济,他通过防营独办、兵民合力、官贷民力三种方式修建水利工程,地跨从平凉、秦州、河州到西宁、肃州;提倡广种桑树,发展桑蚕业,同时要求西征将士要主动栽树,鼓励沿路官民在道路两旁协助植树,禁止砍伐“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木及果木树”。他组织地方官员安置流民,发放生活必需品和屯田工具,同时对军屯实行“照粮给价”。对商人豁免积欠课银,停止应征杂课;对茶叶贸易实行“以督印官茶票代引”严格税制。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把机器生产用于西北的经济开发。这一系列举措,对西北地区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摘编自韩立君、郑淇月《浅论左宗棠西北经济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左宗棠开发建设西北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左宗棠治理西北的主要方略及其影响。
2022-12-14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君主们根据臣下的功绩来封官授爵,根据爵位高低来规定臣下的薪水。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秦朝建立后,一个一千石的官吏每年可得小米34250公斤,所得俸禄已经可以满足相当富裕奢华的生活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俸禄以钱币而不是谷物的形式付给,有记载,丞相作为最高官员,月俸是高级官员中两千石的2倍,是中低级官员中六百石的20倍,是低级小吏的100600倍。魏晋南北朝时期,俸禄内容复杂多样且多以布帛或谷物为主,且多个政权均因战时需要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百官的俸禄。唐朝官员的收入主要包括职田(朝廷拔给官员自主经营的田地)、俸钱和赏赐。此外,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官员的差旅福利,甚至还有退休金。到了清朝,政府在实行“薄俸制”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养廉银”,并设置完善监管措施,形成稳固的俸禄制度。

——摘编自李博朱玉洁《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加之局部内战的巨额军费,使得开支不菲的官员因收入被波及而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面对国家的日渐沉沦及吏制的渐趋腐败,有识之士认为要想革新政治,必须对现行的俸禄制度进行必要的损益。在多方力推下,1869年颁布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一方面采取了中国俸禄制度按年计算的惯例,同时又引进了绩效工资的思想,体现了工资设计与职级高低、职务繁简相配合。外交官员的工资结构也抛弃了旧有的正俸、恩俸、养廉等名目,而是直接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拟定工资额,且按月支付,另外报销一定生活费和交通费。伴随着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清政府开始陆续实行工费、津贴、薪水制度,且改设各部门、各省份自行拟定养廉银数额,出现了如东三省奏定数额高出定额1.32万两的现象。

——摘编自鲍伟《晚清文官俸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俸禄变化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财税体制改革,以“利改税”作为国营企业“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指导思想的实施措施,改变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纯收入的分配方式,形成了新的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初步奠定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制体系,在新中国税制改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提出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

——摘编自张斌《新中国税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税制改革反映出的治国经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材料 “伯克”源于突厥语,后发展为新疆地区官职的泛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原有伯克制度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乾隆密谕言及“阿奇木伯克不过办事大员,勿许自称诺颇,私收贡赋。即阿奇木等缺出……。“不准世袭”。同时一改以往伯克政教不分之弊端,谕命各级伯克务必以民事为任,宗教各守已任,不得互相牵涉。《回疆则例》明确规定:“回疆三品至五品伯克缺出,由参赞大臣拟定正陪,奏请补放。凡本城阿奇木伯克及各城庄阿奇木、伊什罕伯克,均令回避本处。”清政府根据各地伯克品级的高低给他们一定的土地(亦称俸禄地或养廉地)和种地的农奴,作为他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物质来源。伯克虽多由回疆贵族出任,亦应根据朝廷的朝觐规定,定期进京朝觐皇帝,以示忠心。断疆设省后,伯克制度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苗普生《伯克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伯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伯克制度对清政府加强新疆地区治理的积极意义。
2022-03-3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礼宾工作上呈现出大规模、高规格、超隆重的特点。以迎送仪式为例,19541019,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沿途20万民众夹道欢迎。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简化仪式,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国家领导人出访、离京不再举行迎送仪式;国宴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餐制,同时创制中西合璧的菜品,更好地照顾外宾的就餐需求;外事活动的着装上,从以前清一色的中山装向西服转变,并逐渐形成按场合着装的意识,在遵循国际着装规范的前提下,穿着包含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礼服,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通过服饰构建了大国身份。

——摘编自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特点,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是岁(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军队) 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等

材料二   1950 年,驻新疆部队 11 万指战员就地屯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1955年,铁道兵 9 个师的转业官兵在东北的密山、虎林、饶河境内,组建军垦农场。1958 年,全军大批复员军人到北大荒建设军垦农场。1966 年,12 个军区相继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些生产建设兵团被誉为"不穿军装,不发军饷。永不转业的戍边大军"。1972 年以后,这些农场陆续移交给地方管理。

——摘编自陈默、杨庆华《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年曹魏势力推行屯田的特点并分析屯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屯田的主要表现,并归纳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照孙中山权能分治、五权宪法、“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理论等设想,建立了以“宪法、民法、刑法、民诉法、刑诉法、行政法”为主干的六法体系。1945年,国民政府聘请美国哈佛法学院庞德教授为司法行政部顾问,进一步司法改革。庞德是“社会工程”法学流派创始人,强调法律更应服务于全社会,但也极力维护《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的合理性。上海《大公报》发表社评,以极激愤的言辞予以批驳,将庞德提出的“总统集权的五元制合乎国情”“民主不能移植”等观点视作“外毒”。1948年11月,庞德离开了中国,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化为泡影。

——摘编自周雅菲《西法何以未能东鉴——庞德与中国近代的法律改革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0-09-04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医事制度已不能适应增进民众健康的要求,受西学东渐和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医学界人士及知识精英在借鉴和学习外国医疗保障制度后,提出实施公医制度。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逐渐变革医疗卫生体制,确立了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疾病防治模式,疾病控制策略也开始由个体转向群体、由民间自发到政府组织转变。金宝善代表国民政府卫生署详细说明公医制度的医疗组织机构建设可以分中央、省、市县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中央有卫生署及卫生实验处两个机关。二是每省有卫生处,负有督促各县卫生院工作实行的责任,必要时还可以添加训练班的设置,以训练下层卫生工作人员。三是县市是医事建设的单位,每县分县卫生院、卫生所、卫生分所,设卫生员。卫生员专做急救、生死报告、卫生宣传、种痘等工作。公医制度加速了中国医疗制度由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过渡,但也存在公医制度设计未能很好满足社会现实医疗、防疫需求以及和民众观念契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摘编自史经霞《民国医疗制度变革的理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医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时期公医制度改革内容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使用无确定限度等特点。在人口压力和州县事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摊派不断增长,养廉银不断扣减,州县财政入不敷出,随以经制外加收的办法来解决经费来源。而浮收过多,不仅民生日苦,更加剧了吏治败坏。咸丰同治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湖北巡抚胡林翼革除一切冗费,将裁减后的浮收补充各衙门以应办会之需。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裁减浮收,明定限制,确定数额,江苏巡抚丁日昌将陋规充公以作为办公之费,办法更为清晰。咸同年间的“公费”改革,将各种陋规裁减,然后归入司库,再按规定数量支取。对澄清吏治、减轻州县负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极为有限。

——据刘伟、刘魁《晚清州县的办公经费与公费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0年后,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低迷期和多党联合执政的混乱期,党派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交织混杂的局面。在新的挑战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日本原有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日益严重。

1996年,以首相为会长、全部委员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行政改革会议,历经59次讨论后提出行政改革的总体方案。1998年,又成立了以全体内阁成员组成的改革推进本部,专门负责实施改革方案,并设置了由民间人士组成的顾问会议来监督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情况,1999年,国会通过了包括《中央省厅等改革相关法的大纲》等多个相关法案,2001年,改革推进本部依据法令,将原中央政府机构由1府22省厅缩编为1府12省厅,并计划10年内将公务员总数削减25%;同时,将国立医院、邮政、博物馆等84家单位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委托给民间管理实现民营化;推进地方政府合并,计划将原有的3000多个地方政府缩编为1000个左右。

——摘编自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