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公元755年的叛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局面。地方上诸侯藩镇割据一方,不供贡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唐中叶开展了盐业改革。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继续进行这一改革。刘晏对国营盐业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他认识到盐利收入丰厚,但置吏太多,“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刘晏对之前的专卖政策进行了改革,将官运官销予以废除,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当时商人过境,各级地方机构都要加税,这属于法外苛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刘晏奏请罢之。“诸道加榷盐钱,商人舟所过有税。晏奏罢州县率税,禁堰埭邀以利者。”他在各地设置了“常平盐仓”,贮存官盐。

——据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叶财政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盐业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农奴制的废除,欧俄城市出现住房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为缓解社会压力和应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沙俄政府决定开发远东地区。政府鼓励向西伯利亚移民的政策带来了西伯利亚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高潮。在此定居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建设,也积极参加到国家杜马的选举中。同时,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开始增多,一大批矿业学校建立起来。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获得了欧俄的经济支持,还获得了海外资本的关注,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多为外国资本家经营。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满足了俄国对该地区石油等资源开采的需求,成为欧俄地区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同时也把西伯利亚城市带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卜雅凡、黄秋迪《1861—1917年欧俄移民活动与西伯利亚城市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迫切性。
(2)根据材料,简析西伯利亚城市现代化进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颁行时间举措出处
964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
964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民以充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65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73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
概括指出宋太祖上述举措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举措作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土司虽然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官爵名号,但实际上属于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明清两朝,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大小土司拥兵自重,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改土归流”因此被统治者提上议程。改土归流始于明初,大规模推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完成于清末。明成祖在平定贵州土司叛乱后,在黔地设立贵州承宣布政司,将原属四川的遵义府和乌撒府划归贵州,原属湖南的六卫及原属广西的红水河以北之地亦划归贵州,建立行省。永乐十八年(1420),政府强制土司弟子入学接受儒家教有,教授四书五经,发展土司儒学。雍正时期,政府废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大量汉民进入湖广地区,与当地的土民、苗民进行商业、农业互通;同时通过大规模的西南移民政策,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儒释道文化带入黔东南,从而促进了贵州及西南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王勇《试论土司制度的衰落及其原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意义。
2022-04-27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三次适应性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解放区的教育接管工作,先以中心小学为重点,改造学校行政,调整行政干部,新配备的校长、教导主任绝大多数从北京各校有威望的教职员中选拔,老解放区的干部只占极小部分。新解放区小学教育启发学生自觉自治,废除了过去法西斯化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方面,取消了党义等反动课程,高小增加了政治常识。加强了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开展了好儿童运动,提出爱国家、爱人民、好劳动、好学习、尊师长、守纪律等口号。师资方面,撤换了个别反动教员,安排一般教员继续工作,并通过个别谈话、暑期学习会等形式对大多数教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启蒙,还安排老区教员以谦虚、谨慎、诚恳、朴素、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去影响新区教师。此外,还通过增加免费学额、举办识字班等措施来吸收和照顾贫苦家庭子女入学,如冀中十专区,经过整顿和改造,入学儿童已达二十万

——摘编自中央档案馆编《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


(1)根据材料,概括华北人民政府对新解放区小学教育改造工作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华北人民政府对新解放区小学教育改造工作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提升训练(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材料 “伯克”源于突厥语,后发展为新疆地区官职的泛称。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原有伯克制度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乾隆密谕言及“阿奇木伯克不过办事大员,勿许自称诺颇,私收贡赋。即阿奇木等缺出……。“不准世袭”。同时一改以往伯克政教不分之弊端,谕命各级伯克务必以民事为任,宗教各守已任,不得互相牵涉。《回疆则例》明确规定:“回疆三品至五品伯克缺出,由参赞大臣拟定正陪,奏请补放。凡本城阿奇木伯克及各城庄阿奇木、伊什罕伯克,均令回避本处。”清政府根据各地伯克品级的高低给他们一定的土地(亦称俸禄地或养廉地)和种地的农奴,作为他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物质来源。伯克虽多由回疆贵族出任,亦应根据朝廷的朝觐规定,定期进京朝觐皇帝,以示忠心。断疆设省后,伯克制度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苗普生《伯克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伯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伯克制度对清政府加强新疆地区治理的积极意义。
2022-03-3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成立后,知识界普遍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由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识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领域广闻、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用梁漱溟的话说,救济乡村只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乡村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斯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建设进入新阶段。从农村土地关系的改革开始,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权力重组,将政权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了“乡(村)政权”“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起政社分开的“乡政村治”结构,“村民自治”得以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税费改革重塑了基层治理的形态,由“单中心治里”模式逐步走向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模式。

——摘编自王晓莉《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沿羊与有效性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汉武帝时期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屯田始于元符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在朔方以西至令居屯田,屯田官兵达五六万人。此后,随着战争的需要,上郡、朔方、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以至西域的轮台、渠犁、车师、楼兰等地皆有屯田,屯田官兵最多时达到六十万人之众。屯田制度解决了边地军队的军粮供应问题,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得以保证,汉朝政府对西北边塞地区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摘编自漆侠著《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漕粮由地方官征收于民,再交兑漕运部门运抵京城,历时近一年。从仓储、运输、损耗加之行政成本,使得漕粮运费远高于米粮本身价值。咸丰年间,因战乱兵婴影响,漕粮运输愈发困难。咸丰七年(1857年)湖北军务大体告竣,但仍需为省内及入江皖作战各营提供饷需,湖北巡抚胡林翼开始在湖北主持漕务改革。各州县将漕粮改折银钱征收,除部分截留充军饷外,滑折银分批运抵京师。同治末年起,湖北在漕粮折征基础上,每岁由招商局于江皖等地采买海运米三万石,由沪海运至津,交兑通仓。南方省份普遍进行漕务改革,这反映出近代不计成本的“贡赋逻辑”逐渐被改变。

——摘编自周健《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19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林翼在湖北推行漕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各省漕务制度改革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