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发展脉络。

时间政策演变基本情况
1949年—1984“一纲一本”政策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将教科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950年底,我国组建了专业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统编教材遭到全面禁止,教科书编写权下放至地方和学校;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修订全国统编教科书,将教科书“国定制”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
1985年—2000“一纲多本”政策的萌芽阶段为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十年制和十二年制两版教材,这是“一纲一本”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1986年,教育部设立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各地教育差异性得到尊重;1996年,根据需要,国家教委对教材审定各方面作出详细安排和规定,教科书也从“国定制”变为“审定制”。
2001年至党的十八大“一纲多本”政策的落实阶段在民主开放的政策环境中,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教育改革进行全方位部署,“一纲多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新课改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努力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十八大至今“一纲多本”政策的调整阶段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从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国家事权的彰显角度重视教材建设的价值和意义。20173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同年9月,中小学部分学科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本”;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的调整扭转了教材发行及使用过程中过于市场化的局面,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同时提高了教材质量。

——整理自卢德生、王垚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小学教科书政策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立论有据,语言准确,逻辑清晰。)
2022-10-24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是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根据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用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英国议会的演变(部分情况)

时期概况
立宪君主制和寡头政体
16881830年)
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规定议员实行“自由选举”。直到1830年,有资格参加下院议员选举的人还很少,其中绝大部分是贵族。上院贵族权势显赫。
改革时代
1830年—19世纪末)
1832年的议会改革,调整了选区,使选民人数由40万增加到60万,但仍不足全体成年居民的5%。为争取普选权,工人阶级掀起了“宪章运动”。19世纪中后期第二、三次议会改革后,选民人数增加200多万,妇女依然不是选民。上院贵族缓慢衰落。
动荡和嬗变
19世纪末—1945年)
20世纪初,妇女参政运动日益激烈。1918年和1928年两次颁布新选举法,最终实现了不分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

——据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相应修改。例如鸦片战争后,美、法通过条约为其在华侨民取得在通商口岸的习教权,同治九年清朝删除 《律例》 中天主教治罪条例,规定奉教之人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皆免查禁”。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制架构,逐步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开始起草的 《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用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法律改革进评述。
2020-10-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晚期书院是国家的主要教育机构,大多数书院的都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了翻译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军校等多种新型学堂,派出学生出国留学。洋务派还建议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未能如愿。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了万木学堂等多所学堂,引进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此间清政府颁布诏令,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堂,在京师创办京师大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戊戌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外而其它改革措施被废除。1903年清政府颁布章程鼓励自费、公费留学,1904年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将学制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段,另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与此系统并行。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考试,另外由于新式学堂发展迅速,原来由礼部兼管的教育行政事务,改由新成立的学部管理(学部为中央政府十一部之一),后又设立劝学所为府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成为民国后各地教育局的前身。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中学生小华学完改革史后,绘制的思维导图。



运用改革史的史实,就影响改革的要素,对上面思维导图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思维导图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绘制新的思维导图,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江苏·模拟预测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5分)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鉴于汉唐两代“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惨痛教训,赵宋统治者创建了路制。每路分设四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相互举报;同时诸司共同负责对所辖州县的监察工作。无论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机构功能上,宋朝的路制,可谓是惩前代之弊,开后世先河。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并且行省内的重要事务,都要由这六七名成员共同商议。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宋代“路”制的基本特征。(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朝路制“惩前代之弊,开后世先河”这一观点进行论述。(9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020-03-16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学科网3月第二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考试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