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卢作孚推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他还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在囤船上创办船夫学校,在染织厂兴办工人学校,为了训练妇女的职业文化素养,举办妇女学校,“由这些具体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训练大家公里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尤其是进入现代化的经营。”

   ——摘编自周凝华、田海蓝《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8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棉花、油料提高15%和25%,生猪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路,分析其乡村建设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2-10-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借鉴西方兵役制度经验,“新政”时期,清廷建立了退伍制度。这一制度虽对兵丁退伍的管理以及应负责任作了一些规定,但为退伍士兵预筹的出路如任低级武官、入学堂学习或任教员等实际上很难安排,生活安置仍只能是“听其自谋生业”。

——摘编自赵志国《浅析晚清新军退伍制度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 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初步建立了中国优抚保障制度,退伍军人和军烈属除享受挂光荣匾等各项荣誉外,还享有物质优先待遇,如对困难的军烈属给予粮食等补助。抗美援朝时期,党和政府强调优抚工作是政治性工作,要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进行优抚工作。1979年,颁布《关于改进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工作的规定》,根据城市、农村情况的不同,政府开始对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采取每月六至二十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此后国家先后多次提升抚恤标准。90年代后,一大批优抚法规条例相继颁布,优抚制度建设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摘编自尹传政《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实行退伍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退伍军人优抚保障政策的原因及特点。
(3)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短短数年,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数十种之多,同时他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但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王学减《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沈家本修律中得到哪些启示。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

——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