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卢作孚推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他还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在囤船上创办船夫学校,在染织厂兴办工人学校,为了训练妇女的职业文化素养,举办妇女学校,“由这些具体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训练大家公里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尤其是进入现代化的经营。”

   ——摘编自周凝华、田海蓝《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8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棉花、油料提高15%和25%,生猪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路,分析其乡村建设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2-10-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征收的锦、绢当为口赋和算赋的合并。不同的是汉制征收货币,魏制改征实物;汉制以丁为征收单位,曹魏把人头税等货币折成绢、布以后,如果把完整成匹的绢、布,断裂成零碎的片段来折合成人头税,不但计算起来存在着困难,而且碎裂不成整匹的绢、布,也不能再制衣服,这对人力物力来说,都是莫大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东汉末年以来,剥削过重,逃亡者多,户较丁更不容易流动,也就更便于征调,故魏制以户为征收单位,并易其名为户调。户调实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家庭纺织业始终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一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政府编户齐民一部分都被世家豪族分割去了,政府的税源日益减少,封建政权自然更需要加紧对自耕小农的剥削,这样,就会既向他们要大量租谷,又向他们要超额的调绢了。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户调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实行户调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户籍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有关我国户籍制度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到强化再到改革的演变的历程。户籍制度内涵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异化。“为土地改户籍”、城市户籍含金量不减反增等现象成为制约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成都市从2003年以来,先后进行5次改革,改革力度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改革是采取先改内容再改形式,通过降低入户门槛及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顺利实现了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极大的推动了域内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户籍本原功能,是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典范。

——徐茂《人口城镇化视野下的成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统区各地采取了自治、保甲、剿匪等不同治理模式,乡镇保甲长又“不能尽忠职守,甚至残害人民,为各级机关所不易纠察”。1939年,国民政府提出了改进参与制度、设立县各级议事机关之方案,但又规定“行政高于立法”“各级议事机关的权力不应过于扩大”。1943年以后,四川各县次第设立乡镇民代表会及保民大会、户长会议。各乡镇代表由县长核准颁发委任令,大部分是保长、调解员、副乡长、区正等行政职员,其余多由教职人员组成。当时乡镇民代表会议的提案内容大都是奉令征送壮丁、维持治安、田赋征收、征实军粮等上级委办的行政事项,没有实际的讨论、审议程序,会议往往在政府官员“由各甲长负责挨户督催完纳”的命令声中结束。基层议事机关最终沦为“官治”附属品。

——据王春英《国民政府改革基层参政制度的努力与成效-以20世纪40年代四川县政议事机构的设立及其运作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年代四川地区基层参议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40年代四川地区基层参政会成为“官治”附属品的原因。
2021-04-0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九市(眉山、广安、遂宁、资阳、雅安、乐山、内江、自贡、广元)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随着西方文明强势地位的不断确立,西医影响逐渐扩大,中医生存危机接踵而至。民国元年,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订立的诸种教育法令,没有将中医列入教育内容。1916年,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主张中医应当“废医存药”。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显而易见,民国政府希望通过公共卫生建设成为一个在国际社会眼中合格的现代国家,而这无疑需要借助西方医学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在新的现代文明体系之下,作为一种专业之学的医学,其地位相较传统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伴随着日渐深重的民族危机,当时的诸多士人,特别是医界人士,不甘心自身被废黜及中国文化的衰微,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以破解中医的生存危机,在科学化、专业化和国学化脉络中,努力实现中医现代化,构建现代中医知识体系。

——摘编自余新忠《晚清以来中医的现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在近代得以继续生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政”时期,清廷为实现更番训练,费省兵多,借鉴西方实行退伍、续备制度。袁世凯上奏的“常备、续备、后备各三年后退为平民”的制度得到采纳。这一制度虽甘兵丁退伍之后的管理以及应负责任作了一些规定,对服续备、后备役的士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但为退伍士兵预筹的出路如任低级武官、入学堂学习或任教员等实际上很难安排,生活安置仍只能是“听其自谋生业”。各地编练新军时并未真正贯彻“招募土著”的原则,导致外省之兵如何按定章退伍成为一大难题。一些军官还因训练士兵成才不易而反对士兵过早退伍。退伍制度实行中的种种不顺,使清廷在征兵过程允诺的续备兵种种优待条件到最后大多成了空头支票,退伍很多时候也形同具文。

——摘编自赵志国《浅析晚清新军退伍制度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等条例,初步建立了中国优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退伍军人和军烈属除享受挂光荣匾等各项荣誉外,还享有物质优先待遇,如在土地改革中分配土地、农具、耕畜及多余的粮食、房屋时,对贫苦军烈属于以适当照顾;对土地较少而又缺乏劳动力的军烈属采取代耕或其他办法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对极端困难的军烈属给予粮食等实物补助,并减免医疗费用等。抗美援朝时期,党和政府强调优抚工作是政治性工作,要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进行优抚工作。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对退伍军人和军烈属实施“优待劳动日”制度,与自作劳动日一样参加实物和现金的分配。1979年《关于改进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工作的规定》颁布后,根据城市农村情况不同,政府开始对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采取每月六至二十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此后国家先后17次提升抚恤标准。90年代以后,一大批优抚法规条例相继颁布,优抚制度建设也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摘编自尹传政《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实行退伍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实施退伍军人优抚保障政策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范仲淹素有“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年轻时,他上书仁宗,提出“讲求武备、整顿吏治”等改革主张。庆历新政的方案是对范仲淹以前主张的完善,共十个方面,其中作为重点并首先实施的有三项。改变升官晋级凭资历的陋习,突出能力政绩;针对中高级官僚利用滥进子弟造成“冗官”的弊端,严格限制恩荫规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考核。在当时党争的大背景下,范仲淹仍行朋党之为,造成改革阵营封闭。面对官僚集团的抵制和可能的“朋党”隐患,次年,宋仁宗罢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改革终止。王安石在改革中崭露头角。朱熹也认为改革体现的务实作风和理想信念是理学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据统计,在2003年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行住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住房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
2022-02-28更新 | 1978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1年河北真题变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法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式微——重整——式微的起伏过程。15世纪中叶以降,旧钱、制钱都被允许流通。在通货紧缩与政府铸钱稀少的背景下,铜钱私铸行为屡禁难止。16世纪中后期,明朝全面重整钱法却不断遭遇挫败,制钱多被排挤出税收领域,行钱地带狭小等问题突出。18世纪,清政府对于铸钱制度不遗余力地坚持,对制钱铸造管理采取中央两局为主、各省为辅的分散铸币方式。通过增减制钱投放来调适银钱比价、调整税收领域的银钱搭配方式和比例等措施,清政府间接对白银进行“软”调节。从币材的采购到铸币过程的管理再到制钱的投放供应,清政府建立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制钱在不少地区取代白银成为新的本位币。不过就整个环节而言,清政府对于铜钱的制度管理面临较大困境。18世纪后期以降,钱法再度走向式微。

——摘编自仲伟民、邱永志《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制钱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制钱制度改革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