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管伸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曰必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三、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新生活运动纲要》

材料二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对“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贺衷寒说:“‘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张学良却大唱反调:“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法学家章渊若当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只有在一个赏罚分明、贪污绝迹、纪律振肃的国家,社会才有是非,才有公道,而民众才会明礼义,知廉耻,有纪律,守秩序。”如高华所言:“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以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摘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3088次组卷 | 27卷引用:史料史实史观史论对点精练-第五单元三维解析非选择题第三节特点特征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1253次组卷 | 35卷引用:纲要上第1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3527次组卷 | 32卷引用: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七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016-11-18更新 | 662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补习班)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