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四种灾祸——贫穷、军国主义、宗教迫害和政治上的专制——在不同程度上是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愿意乘船长途旅行到新世界来的原因。不过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一些吸引移民到美国的力量,如新机会的诱惑力、轮船公司的宣传和征募经纪人骗人的鬼话,比起把他们从故乡驱赶出来的力量,更加具有信服力。而且,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或者是直接响应美国对不熟练劳工的需要而来的,或者是受到与铁路和工业雇主配合密切的职业介绍所经纪人鼓励前来的。

——摘编自阿瑟·林克等《一九○○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   “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数去南部各州,他们中的大多数定居在纽约、芝加哥和底特律等一些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而且他们在民族聚居区里有不少亲友和同胞,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谋求生计和适应新的环境。这些不同民族聚居区俨然大城市里的小城镇,因此有许多美国学者把它们称作“被包围的飞地”,比如当今纽约市里仍存在的“小意大利区”“犹太人区”“斯洛伐克人区”等就是延续下来的“飞地”的例证。因此,这批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既没有与土生的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彼此隔离,不大往来。

——摘编自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以来欧洲人移民北美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移民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创造了形态各异的、璀璨夺目的文化样式,各种文化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摘编自秦治来《尊重、维护和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材料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自己在世界贸易体系的强势地位和科技优势,将自身的文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美国“三片”(“薯片”、“芯片”和“大片”)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他们在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海外文化传播。与此相对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则受到强烈冲击。以语言为例,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可能导致语言使用者对原属种群的文化认同的消失。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计,到21世纪末,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约90%的语言可能被强势语言所取代。

——摘编自周文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意义及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文化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促成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2007年4月1日完全停止使用。共有11个面额的纸币和1分、2分、5分面额的三种硬币,如图3、表1。



图3第二套人民币一元纸币正面图样
表1第二套人民币票样正面图案
面额票样正面图案面额票样正面图案
1分汽车2分飞机
5分轮船1角履带拖拉机
2角火车5角吉林丰满水电站
1元北京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
3元井冈山龙源口5元各民族大团结
10元工人、农民像

——摘编自陈凯《第二套人民币诞生记》及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文章《第二套人民币票样》

材料二   为适应人民币流通使用的发展变化,2019年8月3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硬币。加上2015年发行的100元纸币,共有5种面额的纸币和3种面额的硬币,各面额纸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

——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套人民币正面图案设计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五套人民币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然后在荒歉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后代所仿效和改进。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

——摘编自王一胜《中国古代备荒仓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

材料二   灾荒肆虐、灾害频繁曾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的一大顽症。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把灾荒救济提高到政治高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救灾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民众有着系统而具体的防灾备荒措施。第一,历数往年灾荒,增强灾荒意识。第二,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节约备荒。第三,开荒抢种,节约粮食。第四,创办义仓,互济互助。第五,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此外,边区群众还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防灾经验,依据天象变化来判断灾情灾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边区群众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在防灾备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东《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众的防灾备荒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备荒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古代相比,陕甘宁边区备荒制度的不同点并简析其成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耰(yō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撤下的种子。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

——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
2021-12-27更新 | 2922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一各 类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乱等,导致了“城市病”的产生,而自由放任大背景下,市政当局的无为而治成为“城市病”蔓延的重要原因。进入19世纪中叶后,以治理“城市病”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并历经了公共卫生阶段、住房规划阶段、综合规划阶段。截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通过调整和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病”已得到缓解,工业城市的物质环境大为改善,由此推动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英国在城市化方面的经验教训,给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空间重构,以礼制、宗法和王权为导向的传统空间布局,被以现代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及公共建筑为主体的现代空间布局所取代。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因集权体制,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国民政府的空间策略促进了城市发展,并在改变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住宅分异,强化了社会分层,使下层平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间权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担起建立“空间正义”的责任。

——摘编自陈蕴茜《国家权力与近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相比,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近代中英城市治理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2021-06-08更新 | 8148次组卷 | 3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古代饥荒频发,抗灾救灾亦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汉书》灾情记录表

时间灾情出处
高祖时期(前205)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民相食。《汉书·高帝纪》
武帝时期(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前119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115年)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汉书·武帝纪》
昭帝时期(前78年)民被水灾,颇匮于食。《汉书·昭帝纪》
元帝时期(前48年)六月,关东大饥,民多饿死,琅称郡人相食;九月,关东郡国大水,饥,或人相食。(前47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前44年关东)仇寒疾疫,天不终命。(前43年)九月,陨霜杀稼,天下大饥。(前42年)四方饥性。《汉书·元帝纪》
王养时期(14年)七月,嫁边大饥,人相食。(18年荆州、扬州)连年久早,百姓饥穷。(琅郁)赤眉力子都、獎崇等以饥钱相聚,起于琅那,转抄掠。(19年)关东饥旱数年。(21年)秋,陨霜杀菽,关东大饥,埴。
(22年)二月,关东人相食,南阳饥荒。
《汉书·王莽传》

概括上表反映的汉代灾情的时空特征,并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