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1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进行海关税务人员的"国产化"。至1937年,海关各口岸的税司已由1929年的仅8名中国人上升到有三分之一的职务由中国人担任。这一举措(     
A.折射出国民革命的深化B.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特权
C.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D.顺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度是世界科学中心,涌现出安培、拉瓦锡等一批科学家。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给予一些优秀科学家公职待遇。在光学、电学等领域颇有造诣的阿拉果曾出任法国海军和陆军部长等职,化学家、物理学家盖一吕萨克则担任过下议院和上议院的议员。政府往往还从某一具体目标出发组建垄断性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并将各类科研资源集中到巴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理工科高等教育的重点聚焦在传承文化、塑造精英、帮助学生通过国家考试上。19世纪中叶之后,法国逐渐失去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张柏春《科技革命与法国现代化》

材料二   1939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学研究院,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被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要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后,国防科学社、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重要学术团体接连成立。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律性”,把是否掌握自然科学当作判定“好的革命者”的重要标准。由于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繁重的革命任务的束缚,党的科技领导力建设时常处于“无暇顾及”状态。

——摘编自尚明瑞《中国共产党科技领导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在19世纪中叶之后失去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探索科技体制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探索科技体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掌握近现代世界史》中中国史内容简表

版本主要内容与变化
1982年版中日关系、毛泽东、蒋介石、《1950年宪法》、农业、工业、百花齐放、大跃进、文革。
1988年版变化1.需增“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中美(苏)关系”“毛泽东以后的中国”“现代化”“邓小平思想”“1987年政治危机”。
变化2:单列一个独立章节“共产主义下的中国”。
1997年版变化1:中日关系更加细化。
变化2:将“共产主义下的中国”分解成两个独立的章节。
变化3:增加“孙中山”“辛亥革命”“军阀混战”“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20世纪90年代中美(苏)关系”“共产主义危机”等。
2013年版变化1:增加“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变迁”。
变化2:增加中共领导下经济的腾飞、三个代表、反腐斗争。
变化3:认为中国将成为西方的战略竞争对手。

注:《掌握近现代世界史》涵盖了190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国史的选材大量引用中国流亡人士的回忆录、自传等。

——摘编自张利娟《30年来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近现代中国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何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曰:“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据《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指出司马光和马克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6 . 司马光从《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这样的小说家言中择取材料,经过苦心编排,塑造出汉武帝晚年迁善改过的历史形象。由此可见,司马光历史编撰的目的是(     
A.巩固儒学,捍卫道统B.以古喻今,服务政治
C.辨析真伪,尊重史实D.以史为鉴,推动变法
2023-01-12更新 | 27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考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化。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仍处于“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其建立在阶级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之上,人类文明还没有完全超出其范畴。在中共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文明观”。

——摘编自《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


问题:根据材料马克思“人类文明形态”理论,就“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整体或其中一个阶段,或就这一阶段中的小段,提出一个具体的文明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要求:提出文明形态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1-07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2023-01-07更新 | 644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时期目标主要措施
1921年-1952解放农民和让农民站起来土地革命、“双减双交”、土地改革
1953年-1978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
1978年-1992实现农民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撤社建乡
1992年-2002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消统销统购、允许土地流转、改革税费
2002年-2012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12年至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整理自郑有贵《百年“三农”: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维度和实现路径》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就材料整体或任选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瑷珲(今黑河)——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概念。他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揭示出当时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即东侧半壁约40%的国土上集中了90%以上人口,西侧半壁约60%的国土上居住的人口却不足10%。

有学者认为“胡焕庸线”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两千多年来,“胡焕庸线”是活动的,时进时退,南北、东西有很大的“摆动”。甚至可以说,“胡焕庸线”的进退及其两侧古来不断发生的冲突与交往,是中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及表现。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根据材料,从文明的视角围绕“胡焕庸线”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