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在历史研究中,“求真”乃第一要旨,故史料的考释与史实的考辨的重要性最容易得到关注。但也有学者认为“求是”同样不可或缺。“求是”,就必须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确切而深入的历史认识。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致力于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
B.对文献史料的辩证分析有利于研究历史
C.史料真伪决定了能否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D.历史认识能否深化拓展取决于史料本身
2023-12-21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兴起,但社会舆论多认为女子参政属“光怪陆离”,袁世凯复辟后妇女参政呼声暂退。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20年代后,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1930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并规定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之权,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

——摘编自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材料二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十四条 父母子女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版)

材料三自19世纪末叶开始,(发达的西方国家)女性便已大批进入办公室、店铺以及如电话接线、看护型职业等等。这一类工作形成所谓第三产业。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是女性也以极为惊人的比例追求更高的教育。因为时至今日,唯有教育可能指引一条迈向高级专业之门的坦途。已婚妇女大量进入劳工市场以及高等教育的惊人扩展,为60年代起女性主义运动的强力复苏提供了发展背景。此外,在经济状况良好,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已婚女性中间还带有一股极为强烈的意识动机,其最大动机便出于自由及自律的需求了。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婚姻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妇女运动发展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妇女地位提升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材料三 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样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共产党决定开展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农民、地方和中央在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相关史实。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成就一例。
(3)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中共七大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地位做出了怎样的规定?它对“社会革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②解释“自我革命”的含义。1960-1965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自我革命”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2021-06-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没战舰,有学者欲确定其真实身份,收集到以下两则史料:



(1)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指出材料一中A和B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这两则史料的相互价值。

材料二   1949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了斗争。人民政府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2)按照史料的性质分,历史教材属于传抄史料,可以作为寻找史料的线索、辑录佚书的依据和考订史料的参考。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的举措,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摘自2020年国家统计局官网


(3)数据史料能够将历史事物量化,让历史的呈现更加精确、严谨。根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 GDP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相关史实从经济角度分析该趋势出现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致使中国初步政治现代化严重异化。在短短的12年中,北洋中央政府频繁地更换8位元首、24届内阁和5届国会或参政会。同时,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盘踞一方,在军阀政治的导演下,中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其中,1920年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间发生的第一次直皖战争影响较大。军阀混战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岁月”黯然失色。

——摘编自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归纳国民革命之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范围中国世界(欧洲)
1000年—1500年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出现罗盘针(指南针)突火枪,《清明上河图》、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明成祖设立内阁制欧洲文艺复兴、西方近代科技兴起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500年—1700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抵达中国,并与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英国光荣革命
1700年—1800年雍正帝设军机处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北美独立、法国大革命
1800年—190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新闻周刊》


请回答:
(1)11—16世纪是世界近代历史社会转型的酝酿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在“历史机遇”面前有利于社会转型的表现和结果并分析原因(原因按角度归纳特点、只答四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的表现。归纳概括11至19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按角度归纳从三个方面思考)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结合所学给予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决定对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并不单单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要真正适应市场的要求,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适应市场要求的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市场发展的这一要求,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在课程设置这方面尽量向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倾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献而就,所以我们应稳扎稳打,不可急躁。

——摘编自宋玫颖《教育改革重要性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教育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8 .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立法理念、经济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这一观点。
2019-11-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五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上海租界出现的新生活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逻辑清晰)
2020-01-07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卷(十)历史试题
10 . 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下列项中,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
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
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绝对的史料价值。
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