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

材料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带动下,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从乡村国家转变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工业城市中过度拥挤的居民住宅、堆积如山的固体废物、污浊不堪的河流水道、茫茫无边的黑色烟雾表露出美国工业时代为经济成功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工厂燃烧煤炭以及大量使用高挥发性的烟煤产生的烟雾污染,给城市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当时,有些州也曾试图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来普遍禁止烟雾的排放。例如,1869年,匹兹堡曾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在火车机车上使用煤炭。两年后,辛辛那提市议会也通过了一项反烟法令,但只针对个别的、违规的大烟囱,而且也没有授权任何公职人员去巡视或消除这些公害。这些努力为20世纪后期美国才开始的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正式开始了铁路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摘编自孙群郎、孟肖潇《美国工业化时代城市的烟雾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加重的趋势。城镇人口上升,城市规模越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等方面需求都会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其他生活垃圾污染物数量迅速提高,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以雾霾为主力的大气污染,已经极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政府针对大气污染治理专门制定的全面规划。许多地方政府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抵制雾霾污染的袭击,如《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1999年我国在江苏南通和辽宁本溪试点,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排污权交易限制各种不同污染物节能减排。全国各地纷纷运用高科技设立雾霾监测站。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徐静《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政府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美两国环境治理的相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美两国环境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治理的认识。
2023-12-2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3+3+3”2024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种神话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有其共同特征,同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摘编自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的内涵及创新。
4 . 唐朝开始,政府逐渐重视正史的编修。贞观三年,太宗设立了秘书内省专职整理修订五代史,称其“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后又将史馆独立出来,转置到门下省由宰相监修并形成制度。史馆制度的发展反映出(     
A.官方历史编纂机制开始确立B.政府奉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C.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D.国家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2023-01-11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晚清《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载:“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当时
A.书院藏书为国家藏书主要方式B.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书院的行为
C.西学东渐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D.书院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