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业态

行业分布相关史实
农业劳动1939年起,陕北公学负责何家山共2100亩的开荒任务。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整队上山开荒,冼星海等教员也踊跃参与,并在劳作之余创作出《生产大合唱》
工业劳动1937年,延安抗大学生和陕北公学学生联合部分延安居民成立了工业生产合作社,从事衣被、鞋林,食品等生产。1940年起,中国女子大学设立手工业工厂,制造药丸、编织羊毛制品
商业劳动皖南事变后,行政学院公私合股经营大公商店;将消费合作社扩建成合作商店,并在三个分校开设支店;中国女子大学扩大了原合作社的食品部和日用品部并将自给有余的自制豆腐和豆浆出售盈利
校园建设劳动1937年,陕北公学初建时,师生们走上清凉山,抢起镐头挖客洞、筑讲台、修操场还在延安北门外修筑了一座可容纳八百人的大礼堂;中国医科大学全体师生一同开菜园,修教室、实验室、礼堂等

——摘编自吴叶林、潘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校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基与实践启示》

材料二 2018年的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提显示,全国6岁儿童近视率达14.5%,小学生达36%,初中生达716%:高中生达81%。此外,肥胖率增高,征兵体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分析人士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青年学生缺乏锻炼,学校、家庭忽视劳动教育。虽然动教育与体育具有不同的表现彩式和目的追求,位劳动教育可汉从身心两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具有决定人存在和发展的本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不久后,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

——摘编自吕晓娟、李晓骑《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对近现代中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现代西方的城市公园。

材料一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允许在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设公共园林的城镇动用税收兴建城市公园,希望用这种方式改善城市公共卫生。从19世纪40年代之后,英国开始出现了建设城市公园的热潮。1843年建设、1847年开放的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是英语世界公认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

——摘编自赵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成及发展》

材料二   1928年,美国内务部和陆军部共同向国会提交法案,法案首次提出“国家历史公园”一词。193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主办Yorktown英国投降150年盛大庆典,充分显示了该局对重要历史遗址的成功保护利用,从而助推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历史公园——Morristown国家历史公园的申报进程。1933年,国家公园管理局确定Morristown国家历史公园法案草案,并强调国家历史公园“与国家公园系统中美国西部自然景观项目具有同等地位和尊严”,该法案获国会通过。1935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了历史遗址和建筑部,并通过《历史遗址法》。这些行动都使国家公园管理局更有能力承担更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职能,对国家历史公园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国会还相继批准了Colonial(1936年)、Saratoga(1938年)、林肯出生地(1939年)、JeanLafitte(1939年)国家历史公园。……

——摘编自王京传《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之后,英国出现城市公园建设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的新变化,并简要归纳其社会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废除书院制度,专一扶持设置于中央、府、县、乡的官学。然而,官学在运行中逐渐出现制度废弛、学风败坏等诸多问题。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礼部议准于各省设置整饬士习学风、监督地方学政的“提学官”。部分提学官试图打破职权所限,在官学之外别建书院。这一行动始于天顺年间,终于崇祯,建立起来的百余所书院遍布两京十三行省。书院有衙署、祭祀、聚徒讲学三大类型,影响最大的是聚徒讲学型书院,其中的精英教育以省级书院成就最高。在此期间,一些王门后学相继担任各省提学官或参与书院的讲学活动中,并将开放的讲会制度(以聚会形式组织讲学)引入其中,瓦解了官学体制中的师生秩序,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伟《明代提学官的书院建设与张居正的学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提学官所建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提学官进行书院建设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外,对若干特殊土地财产及分配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办法、土地改革执行机关及保护工商业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摘编自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得以制定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作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部分法律制定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年份名称内容
1601年《济贫法》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年《城市公共卫生法》解决城市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875年实施
1866年《城市环境卫生法》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年《城市规划法》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年《工业分布法》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年《新城法》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年《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年《城镇发展法》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改革先驱人物查尔斯.布恩和西本.朗特里等在英国域市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反映了城市中贫困、失业、低工资和疾病的真实状况,并提出了救治的对策。1942年,被誉为一福利国家之父”的威廉。贝弗里奇发表了(社会保险及关联报告),提出消灭“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主张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二战后,那些用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了土地、道路、下水道、饮用水、电、煤气等,也包括了规划、警察、消防、卫生、教育、住房和社会福利

——根据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城市化的转移与城市化)整理


(1)根据材料,提炼1601年至1952年英国在解决城市化问题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以来英国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历程。十八大以后,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至少三点建设性意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指出:“劳作在各科教学的实验、实习中和课外另定时间教学,不列于教学科目内。”1950年至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五个课程计划都只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制图”课,制图内容主要是与工农业建设有关的各种图样。这一阶段的“劳作"和“制图”课没有单独的学科和教学内容。

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几点说明》首次提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1988年我国开设德育,取代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也被列入德育内容。

19928月教育部颁发《九年又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设置“劳动”课。在中学阶段设置“劳动技术”课。使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2001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投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摘编自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受汉武帝派遣前往西域,使中国了解到了西域的政治、军事情况和商业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使亚洲中部恢复了和平。但唐宋丝路相继被吐蕃、蒙古等阻断,"背海立国"的宋代逐渐把重心移向东南。特别是在"国家财富鼎盛之时,军威显赫之日"的15世纪,明成祖为郑和配备了医官、文书、通事、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以"厚往薄来"的方式"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这种从"西域"到"西洋"的变化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历史世界,凸显了海上交往的意义。但这种海上优势,很快被西方国家取代。

——摘自袁行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因传统商路被阻,西欧人才寻求新航路"的观点至今流行。但当时奥斯受帝国正在燥起,葡萄牙人也尝试探险;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时,土耳其人尚未控制东地中海的埃及和叙利亚。葡萄牙人在西非的成功掠夺助长了贪欲,他们不愿通过正常商业手段而是通过掠夺获取财富,因此有意避开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保持的地中海贸易秩序。"土耳其人阻断商路"之说源于西欧人对"土耳其威胁"的夸大和对穆斯林的敌意,舆论制造者是后来的欧洲殖民者而非早期的殖民者。

——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中国对外交往由“陆路”到“海洋”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中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的差异。你如何理解史学观点的差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学者在写作风格上运用西方史学叙事传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面对大众群体进行历史写作,以丰富的细节、具体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案例,采用多重视角展示晚清时期的中国,使其著作兼具学术深度和通俗易懂。他们引入外文资料与中文文献互相参照,这就扩大了史料范围。随着西方史学思潮及时代、学术背景的变化,西方史学界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范式,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研究晚清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在对海外晚清史著作引进之时要注意区分其存在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国内学者有必要利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多领域联合推动晚清史研究。中国学者更应该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基本盘”上,凝练出具有自身历史逻辑的理论命题和方法,建立起中国历史的主体性,提高相关话语权。

——摘编自张德明《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译著的视角、特点及局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晚清史研究的可供借鉴之处。
2024-05-30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均记载:唐强盛时,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包括波斯商人在内的胡商纷至沓来。他们将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宗教信仰、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带入中原,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然而,萨珊波斯帝国却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危在旦夕。面对阿拉伯人势不可挡的政治威胁与军事进攻,萨珊国王耶兹底格德三世曾三度“遣使朝贡”,向唐朝求援。终因路途遥远,唐太宗爱莫能助。642年,阿拉伯大军在奈哈万德彻底摧毁萨珊军,攻克泰西封。耶兹底格德三世逃往中亚,651年卒于木鹿,萨珊王朝遂亡。耶兹底格德三世之子卑路斯逃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求救于唐朝。为了安抚流亡的波斯王子,同时也出于对西部疆域安全的考虑,661年,唐朝在锡斯坦的首府疾陵城(今阿富汗西南部的扎兰季)设波斯都督府,拜卑路斯为都督。按照《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的记述,“唐代波斯都督府所辖境域,仅波斯东部边地而已”。翌年,卑路斯被唐高宗封为波斯王。据《册府元龟》记载,卑路斯两度“遣使访朝”,向唐高宗“献方物”,并于673年亲自来华。由于不断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674年卑路斯等波斯贵族入唐避难,定居长安。萨珊波斯亡国后的百余年间,唐朝对流亡、寓居、滞留于大唐境内的波斯王室后裔礼遇有加、诚信亲善。有学者认为,在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可能就是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古波斯后裔。

——摘编自雷钰《丝绸之路见证下中国与波斯的友好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波斯友好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要进一步研究唐朝与波斯关系还需哪些方面的史料。
2024-05-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