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描写人类的事迹,并使这些事迹不至于被后世所遗忘。他“化传说的笔录为历史科学”,这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据此可知,希罗多德(     
A.强调知古鉴今B.否定神话传说C.关注希腊历史D.具有人文史观
2 .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国家规定不能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这件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其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虽很简略,却记录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铭文与《尚书·牧暂》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完全一致。后来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中的天象记载,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这说明(     
①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事实的考辨
③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④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0-08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林肯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后来,有学者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也有学者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据此,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时代变迁与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评价B.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C.对历史人物评价唯有坚持道德标准D.时代愈近则历史评价愈客观公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之前“中国”一词常具备三重含义:一是在地理空间意义上,“中国”即“以诸夏领域为范围者,其次是指国境之内者,再次指京师者”;二是在政治或地域空间意义的基础上,“中国”一词又派生出文化层次上的新观念,指代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三是指代超越各具体朝代的贯通性国名。迨至两宋时期,由于辽、金、西夏等政权对于宋王朝统治的侵扰,宋人话语中“中国”一词所对应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边界意识的萌生、民族认同的强化等等,甚至有学者认为彼时的中国观念已经具备了某些现代国家意识。

——摘编自郑双《对宋人中国观的再考察》

材料二   用“欧罗巴”一词,大约在中世纪偏后时期。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维也纳“和平会议”重塑了欧洲的政治地理。18301848年的欧洲革命是推动欧洲联邦思想的重要契机。这几年,西欧的各种社会思潮是非常活跃的。1891年在罗马举行国际和平大会,敦促欧洲的所有和平团体,致力于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到20世纪,“欧洲观念”随着欧洲联盟的诞生和扩大,已经超越了圣皮埃尔和康德的理论阶段,也超越了十九世纪的舆论和运动的阶段,而成为欧洲联合的一种精神支柱。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前后“中国”观的变化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观念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022-07-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5 .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2021-02-01更新 | 1304次组卷 | 69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即廉洁,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廉洁的官员被古代史家称为“循吏”。为了选到循吏这样高素质的官员,在先秦时即出现了一种“察举”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推荐官员。这种察举手段,民间叫“举贤”,到两汉时,举贤已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察举”也有严格的法规,先秦时的秦国规定,如果所推荐的官员“不善”,推荐人也要治罪,在汉代则叫“连坐”。……古人在注重选拔高素质官员的同时,也想到预防腐败这一招,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级别,其下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郡御史,地方郡县也都配备了相应的监察官员。

——摘自李志喜《中国古代反腐的“非常”之举》

材料二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拔和奖惩机制,打破了政治机器垄断职位任命权的局面,从而重挫了分赃交易者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这些法律反映出廉洁而高效的政府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高度透明性、强烈的责任感、权力限制。

——摘自兰台《历史上美国是如何从腐败丛生走向清廉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败的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是如何建立廉洁而高效政府的。
2020-08-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