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认为“农乏谷种,田事殆废,粒食绝望……实可怜悯。”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农村下户、客户,一旦遇灾,极易“流离饿死”,“最可怜悯”。南宋董煟强调,政府在救灾扶贫中责任至重,必须严明对相关官员的赏罚。除了赈济,宋朝也以其他形式扶贫救灾,如曾巩在越州向农民放贷种粮,平江知府蒋璨兴修水利,“于三县见赈济人内,募强壮人充。”对于参与其事的富豪,宋代实行赐爵等奖励政策。一些儒家学者也积极投身乡村扶贫事业,如范仲淹捐田设立了范氏义庄,朱熹则大力推广社仓。

——据毕学进《论精准扶贫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978年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对此,邓小平提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从1979年夏收起,政府开始对粮食实行减购提价政策,当季即减征50亿斤,提价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加价50%,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1985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14%,棉花增长78.9%,肉类增长87.8%。到1984年,乡镇企业总数增至606万个,产值达1709亿元。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3%降至17%。

——据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救灾扶贫活动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5年中国有助于农村反贫困的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 .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孕育着最初的养老形态。养老在古今中外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推行孝道,秦朝法律严惩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行为。秦朝继承了先秦传统养老思想,又有所发展,如孝道要绝对服从于“忠”等。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高祖刘邦推行三老制度,惠帝宽政待民,设孝悌力田之科,文帝时重申“受誓法”,汉武帝诏令“举孝廉”,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由孝劝忠,使孝道有了新的意义。汉朝政府还大力推行三老教化和乡饮酒礼,通过养老礼仪和教育进一步巩固养老观念。

——摘编自尹怡朋《秦汉养老政策研究》

材料二   中华民族在夏商周时期盛行家庭养老,西方社会在希腊城邦时期就缺少家庭养老所依托的客观条件,中西方家庭养老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方从早期就明显相异的家庭模式。中国夏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式大家庭,上至天子以孝治国,下至庶民以孝齐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其他诸子百家均提倡尊祖续后的孝道,而西方同时期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关于道德和幸福的争论中几乎与尊祖续后的家庭观念不沾边,柏拉图甚至还主张老人公养、儿童公育。明清时期祠堂族长的族权式家庭仍然盛行,人们的家庭观念浓厚,以致于西方早期来华的传教士都对中国家庭中多代共居共财、父慈子孝的状况赞叹不已。在工业化初期,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同样是淡薄的,在养老方面,老年人通过退休协议将农场或作坊交给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也不是偶尔的事情。

——摘编自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时期推行尊老养老政策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家庭养老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3 . 公元203年,曹操发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批驳了下级“军吏虽有功、能”,但“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议论,提出了“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选官准则。此举重在
A.抑制武将,弘扬儒学B.打击豪强,奖励军功
C.革新吏治,提倡节俭D.发展生产,复兴汉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