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下列史实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
朝代史实
汉代从合浦那徐闻县出发,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宋朝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以上史实可用以说明(  )
A.中外海路交往情况B.中华文化影响世界
C.我国推行闭关锁国D.欧亚海陆通道畅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史料辨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坊间有说法认为,神农著《本草》、黄帝著《素问》、夏禹著《山海经》,但这些书的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另外,如果某一本史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书。上述辨别史书真伪的依据是(     
A.借助考古史料来确定其真伪B.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辨别
C.内容与作者所处时代吻合度D.作者和时代特征来判断该书
2022-11-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史记》《汉书》等权威史籍中都只记载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2002年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简中发现了“迁陵洞庭郡”简牍,且洞庭郡下发给迁陵县的官方文书达15枚之多,确认了洞庭郡确存的事实。这说明了(     
A.历史认识随着历史材料的丰富不断发展B.考古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C.历史的基本史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D.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均属于二手史料无法相互印证
2022-1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之诸史,正史以外之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政治立场会影响到历史真相的准确记录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会变得模糊不清
C.历史研究的重心应放在史部以外的资料D.原始记录比学术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吕思勉在谈到“历史”时说:“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为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   ,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止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据此可知(       
A.治史要做到事实与明理结合B.历史研究强调事实的准确性
C.对历史问题的解释难有定论D.探求历史的目的仅在于明理
6 . 在埃及开罗,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身裹长袍,头缠头巾的当地居民,操着流利的英语和法语,与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讨价还价。这表明埃及文化
A.深受西方殖民者文化的影响B.保留了当地伊斯兰教的风俗
C.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埃及的发展D.新旧杂陈,传统与现代并存
2022-06-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2020年11月10日,我国某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据了解,它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多个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11月10日7时42分,该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0000米。它的名字叫
A.“蛟龙号”B.“奋斗者号”C.无缆水下深潜号D.“中华龙王号”
2022-06-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二   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6年初,农民运动掀起高潮。

(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时)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材料三   (针对185112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的政变)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机智的痛骂。事变本身在他笔下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他那里关于政变的历史构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的主张,并分析英、美发表此种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材料三中,马克思认为雨果和蒲鲁东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分别犯了怎样的错误?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探究历史事件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凡走东西二洋者,制其船只之多寡,严其往来之程限,定其贸易之货物,峻其夹带之典刑,重官兵之督责,行保甲之连坐,慎出海之盘诘,禁番夷之留止,厚举首之赏格,蠲反诬之罪累。

——据张燮《东西洋考》和许孚远《疏通海禁疏》

材料二   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国科技的发达与国力的强大,然而,见到礼品清单的乾隆帝,却只将它视作海外国家进呈的贡品而已,而英使也不过是万里迢迢来呈送贡品以表恭顺的使节而已。因此,他不仅没有看到从礼品上所表现出的西方科技的巨大变化,相反却只知道责难英使自称“钦差”。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政府针对海外贸易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现象反映的对外交往体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末至清前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辩证地评价。
2022-03-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