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勿忘国耻”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材料二   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

时间活动
1928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
1929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
1930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
1935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
1938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
1940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
2021-08-2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拔高卷07-【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对西方和整个世界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他的历史观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他反对理性,崇尚直觉,人类历史被他看作是一种纯粹自然状态的“生命历程的总和”,像任何有机物一样有自发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他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因和起源,民族和国家的母体;世界各大文化是独立发生和成长的个体形态,每个文化都贯穿自己独有的,不能更改的精神个性,是封闭的系统,没有相互影响、融合的可能性,即使有相交,也是表面上的,文化的内在精神之间始终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还强调每一文化体系都是等值共时的,并不因存在时间的先后以及个性的不同而有高低不同的价值。

   ——摘编自郭小凌:《西方史学史》


评析上述材料中斯宾格勒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1-12-26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5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体”“育”二字,我国古语皆有之,“体育”一词寓强健体魄之意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体育观念

观念表现

强兵御侮
1862年,湘军、淮军等新式军队最早引进西洋兵操,主要是英国兵操,包
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首先引进了体育课,内容有击剑、足球、跳栏、跳远、跳高、爬桅等项。

强种强国
1891年,万木草堂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有固定时间,课以体操。20世纪
初,清政府明确了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的规定。1908年,上海创办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其他女子学校也纷纷增设体操课。

科学体育
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作用、目
的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22年,李大钊呼吁政府在工人们聚居
的生活场所组织建设公园、运动场、俱乐部等设施,为工人业余文化体育
提供条件。

国粹主义
1919年,北京政府将中华新武术定为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意在抵制西方现代体育,这遭到鲁迅等学者强烈反对。1932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失利,《大公报》的文章指出西式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

民族体育
20世纪30年代,以程登科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深受当时德国政治影响,他
们倡导将政治、军事、体育三者有机结合,要全民皆兵,人人拥有战
斗技能和卫国的能力,要利用军警权力来辅助民众实行全民体育。

——摘编自崔乐泉《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等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的近代体育观念。(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近代体育观念的一种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12-29更新 | 298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冰雪运动- 从冰嬉盛典到冬奥盛会-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体育组织形态,是一种以群体体制为主的平民体育。例如,上流社会热衷于射行礼、投壶下棋等;中下层社会流行郊游、蹴鞠等;军中盛行武艺、角力等;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等。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   恶劣的环境练就了古希腊人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由于对躯体的健美与力量的崇拜,他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肌肉、强化体质,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雅典和斯巴达等以城邦制度为支撑,通过国家的引导和组织,促使公民从童年到青年,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训练;城邦还通过定期举行运动会来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绝对平等规则的保障下,古希腊竞赛推崇通过个人能力来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耀。

——摘编自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来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指出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将公共卫生与体育进行融合发展,用体育手段增强人民免疫,增强人民健康与幸福感,共筑全民小康社会。

——摘编自人民网《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方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十八大以来党的体育方针和政策的意义。
2021-11-20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冰雪运动- 从冰嬉盛典到冬奥盛会-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粹”一词的产生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中产生了“国粹”一词:“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是故国粹存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这些人并不是旧日的顽固党,但他们却把民族复兴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古学”的复兴:“学者乎!梦梦我思之,泰山之麓,河洛之滨,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如有一二书生,好学信古,抱残守缺,伤小雅之尽废,哀风雨于鸡鸣,以保我祖宗旧有之声名之物,而复我三千年史氏之光荣者乎,则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国粹会使人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他们中不少人因种族意识而倾向反满革命,也因种族意识而统视所谓“醉心欧化”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粹”一词的产生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瘟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也逐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疫病应对经验。西汉元始二年,青州发生严重的蝗灾,由蝗灾而次生瘟疫,官府“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并向死者发放殡葬费。唐代大和六年,南方发生水旱之灾,继以疾疫,文宗专门下“拯恤疾疫诏”,称“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清初,出于对感染天花的恐惧,对于可能罹患天花的人进行了强制驱逐和隔离,并设置了“查痘章京”一职。明清政府还利用民间乡贤开展了各种疫病救疗活动,包括:施送医药、刊刻散发医方、利用宗族义庄或行业公所等组织开展制度化的救治和创设医药局等专门的慈善机构进行疫病救治等。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传统疫病应对成效探略》

材料二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周边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毛泽东提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1952年春,华北各地疫病相继发生并蔓延。毛泽东立即批示周总理:“似宜通令全国各地普遍注意疫情,有疫者治疫,无疫者防疫,并将华北防治时疫文件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办。”毛泽东历来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毛泽东深知一遇天灾人祸就是难以承受之重,必须“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所以,在安排救灾时,他总是强调要“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

——摘编自“求是网”《疫病防治这场战争,毛泽东是这么打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的防疫思想。
2022-05-03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5月29日——材料概括类主观题型练-2022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研究表明,“中国”一词早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源于西周初年周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自西周出现以来迄于战国,指京师、国中、王畿、天子直接统治区、诸夏国家、地处中原之国,以区别于四周游牧民族。秦汉统一后“中国”一词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强,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概念在明代出现,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以上有关“中国”的评述,合理的结论是
A.它遵循了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
B.它是对“中国”一词历史演绎最完整的考证
C.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历史叙述予以记录
D.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2021-11-20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06 由2022春晚三星堆文化看-历史研究和史料常识(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