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3 道试题
1 . 【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一: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情愫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甲午之后觉醒了的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对民族主义有了全新的把握,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提升。

——摘编自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不仅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也促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到一起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民族意识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取得了一致。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一致,保卫国家主权与维护民族独立是一体两用,交融无间。近代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主主义的一部分,近代革命具有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双重内涵。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根本方向,也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也是与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族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

——摘编自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时代特征。
2024-06-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社会史的有关问题,中国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大论战,此次论战从史学角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此次论战的展开(     
A.说明史学须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B.反映史学发展与政治进程的联系
C.表明外来文明传播推动史学发展D.标志着中国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
2024-06-0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汉有一类自名为“质日”的简牍,其书写干支,并在干支下简略记事。史学界对其的理解有历谱说、日记说、官文书说、私人文书说等多种观点。关于“质日”的学术争议说明(     
A.历史解释带有主观色彩B.历史叙述存在多样特征
C.历史研究难以找出真相D.史料缺乏导致学术争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的分期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由此,要研究近代历史,需要(     
A.榫接中世纪封建社会概貌B.要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C.研究与今天现实相关史事D.注重实物和文献史料筛选
2024-06-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皖南一域产生了大量的契约文书。在徽州当地, 一般民众之间的经济交往相当频繁,田土交易推收过割,以及乡土社会秩序之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以“契约和理性”来支撑,即使是亲族之间也不例外。明清以来的徽州遗留下的大量文书,除契约文书之外,还有 日记、书信(包括原件、信底及活套)、账册、杂抄(“碎锦”“杂录”)、启蒙读物、日用类书和诉讼 案卷等,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徽州在传统上属于诉讼频繁的“健讼”之地,围绕着各类土地、房产、赋役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文书,作为发生纠纷和诉讼时的有力证据,有长时期保存之必要;再加上“敬惜字纸”之观念深入人心,巨量徽州契约文书得以留存。

材料二   海外也零星可见徽州文书之收藏。如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歙县方氏信函七百通(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书法艺术珍品流入美国);英国的档案中有一些徽州茶商的资料;日本长崎等地,保留了一些徽州海商的文书。日本其他的一些机构也保留有少量徽州文书,但其整体收藏的情况还不是非常清楚。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有日本学者提出:古代徽商的海外贸易活动的巅峰在明中后期,徽州海商在明末以后走向衰落,到清朝时,徽商则倾其全力经营国内商业。1984年,有学者利用中日(官方)交涉中的海事资料,揭示了清代徽商利用沿海来扩大其商业范围,并以巨额资本从事海外贸易的事实。1999年,有学者广泛搜集中日两国的文集、笔记、随笔、碑刻、族谱和尺牍等资料,并从中寻找徽州海商的印记,得出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前)的东亚,徽州海商仍然极为活跃的结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徽州文书大量存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收藏的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下半叶学术界关于徽州海商的争议焦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史料辨析在史学争鸣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从中西方史学史来看,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应用了大量从哲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其他学科或领域借鉴而来的理论方法,以致在当代史学发展中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潮流和不同理论立场的史学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除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外,还有体现应用现代化与全球化理论的全球史,应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理论方法的环境史,深受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理论影响的新文化史,受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所驱动的女性史(妇女史)和性别史研究,等等。这段话旨在说明(       
A.历史解释必须借助多元史观的认识工具
B.历史理解呈现出由古及今的历史认识途径
C.近现代的知识与思想深刻影响历史解释
D.史学需要从零碎的史实中发现整体的意义
2024-06-0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的概念是19世纪末随着“兴民权”口号的提出而在中国出现的。189C华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指出:“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挥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卖国衣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他进而还说:“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兰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题、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这就给“国民”这一概念赋予了鲜明的近代意识。

——摘编自沙磊《论梁启超的“国民死”》

材料二   毛泽东“人民”概念不同时期的内涵

时间著作内涵
1926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的范围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除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摘编自史坤坤《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国民观”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梁启超的“国民观”相比,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鉴于“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对待海外贸易极为重视,大力支持香料贸易的开展。北宋中期,仁宗在位时“海舶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皇祐中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宋代统治者推崇佛道两教,“禅宗”思想在中国盛行,民间纷纷焚香敬奉佛道。市井生活中,香料也随处可见。街市上有“香铺”,还有各式各样的添香食品。在上层社会中,薰香成为日常,真宗时名臣梅询极爱用香,宋徽宗每夜也需有香为伴。

——摘编自刘丹妮《政策、路线与商人——宋代香料贸易的开展》

材料二   1974年,福建考古文物工作者在泉州湾港内发现一艘满载香料木和香药远洋回国的木造宋代商船,从船舱中清理出土的遗存有香料木、胡椒、槟榔、乳香、龙涎等,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等多种,总重量达4700多斤(参见表)。

仓号
名称
12345678910111213合计
香(药)料木···········4700多斤
胡椒···········5斤
槟榔413212191051
乳香······6.3克
龙涎······1.1克
朱砂··4.6克
水银··385克
玳瑁11件

(注:表内“·”记号表示有出土)

——摘编自霍巍、何沁冰《丝路携香:考古所见宋代熏香的繁荣与丝路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宋代香料贸易兴盛的因素。
(2)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及其对于研究宋代香料贸易的价值。
2024-05-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学者在写作风格上运用西方史学叙事传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面对大众群体进行历史写作,以丰富的细节、具体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案例,采用多重视角展示晚清时期的中国,使其著作兼具学术深度和通俗易懂。他们引入外文资料与中文文献互相参照,这就扩大了史料范围。随着西方史学思潮及时代、学术背景的变化,西方史学界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研究范式,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研究晚清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内在对海外晚清史著作引进之时要注意区分其存在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国内学者有必要利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多领域联合推动晚清史研究。中国学者更应该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基本盘”上,凝练出具有自身历史逻辑的理论命题和方法,建立起中国历史的主体性,提高相关话语权。

——摘编自张德明《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译著的视角、特点及局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海外晚清史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晚清史研究的可供借鉴之处。
2024-05-3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押题卷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形象的历史叙述。这说明(     
李鸿章形象形象特点出处
社稷重臣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志节之士。赵尔巽《清史稿·李鸿章传》1927年
卖国贼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
近代化代表人物之一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1980年
A.历史事实具有多样性特征B.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事实依赖于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具有一定随意性
2024-05-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