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04更新 | 347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1)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表现。
2021-03-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任务唤起了中国式的启蒙,启蒙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近代中国最大的民主就是完成救亡与启蒙这两大历史主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在承载救亡与启蒙的历史任务的同时,也被阶段性演进的救亡与启蒙所修剪和修正。客观地讲,历史主题就是中国民主必须遵守的历史规定性。民主的选择与建构,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接受救亡与启蒙的检验。实现民主在内容、形式上同救亡与启蒙两大历史主题相统一,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构成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演化的中轴线。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救亡、启蒙、民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民国时期,各政治派别对辛亥革命存在着不同的纪念和解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派别时间言行
19129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
191910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1210关于民国建立的过程,政府发布的祭文只有“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孙中山发起在北京举办革命纪念会,会期将届,接内务部通知,更名为共和纪念会。后政府下令将武昌的起义门、聚义门恢复为原名中和门、通湘门
191210当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俨然为一种事实,而政治之败坏已达到极点,于是忧国之士,对于政界前途发展之方法,分为二派:其一派则希望政治现象日趋腐败,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灭亡者,即谚所谓“苦肉计”也,故于其失败,不屑复为救正,惟从事于秘密运动而已;其一派则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随事补救,以立宪一名词,套在满政府头.上,使不得不设种种之法定民选机关,为民权之武器,得凭借以与一战。此二派所用手段虽有不同,然何尝不相辅相成!去年起义至今,无事不资两派人士之协力,此其明证也
192710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国民党……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民众……只有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甲、乙、丙、丁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理由。(要求:写清序号,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C.E.Black)指出: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性转变发生在1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第二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而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则是……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第一、二次大转变是在各个地域或各个民族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下个别实现的。而第三次大转变的情形恰恰相反。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要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它在地球的某一区域首先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关于第三次转变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社会学家w.茨阿波夫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是一种“特殊性”,他们对全球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是众多国家可以模仿的路径。他说“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且道路还不是直线,是渐进的,对于后进国家来说也不只有一条卓有成效的实现转型的道路。”虽然后发国家还可以从西方学到许多东西,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美国化和西方化,各个国家都应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曹诏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您对材料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