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2019-02-02更新 | 178次组卷 | 72卷引用: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B.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D.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33年《申报月刊》上有人撰文指出:“再就内战而言,也以民国以来,迄无宁日。(民国)22年中,四川战乱四百余次,广东有二陈之战,山东有刘韩之战……然而中国古朴之人民,二十余年来,惟有长期困顿于水火之中,宛转于铁蹄之下,吞声饮泣敢怒而不敢言。”这段材料说明
A.国家陷入封建式的军阀割据B.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曲折艰辛
C.辛亥革命无益于中国的建设D.革命未对中国政局产生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2019-01-28更新 | 166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南省凤凰县华鑫中学高二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一些学者用核心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刻画晚清民初公共思想意识的展开。如表是自1860至1915年使用的三个关键词的使用次数。表中■对应的词汇是
A.立宪B.经济C.洋务D.共和
2020-06-26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追求平均主义,建立天朝上国
B.借鉴苏俄经验,践行马克思主义
C.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
D.抵抗西方侵略,推进中国近代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其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权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生
D.富国、强国
2019-02-07更新 | 17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望都中学高二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变革意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舶来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尝试,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并行。这些思潮和主张
A.借鉴了西学思想的内涵B.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意识
C.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D.反映了学习方向的改变
10 . 20世纪40年代初,冯友兰指出,“以前我们要西洋化,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他还说,“我们近百年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据此可知,冯友兰旨在
A.探寻现代化的道路B.挑起东西文化之争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推崇全盘西化观点
2021-08-27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2022届高三8月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