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见,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   近代以来文化的变迁……反映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推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中。总体来看,近代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以革命为中心,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特别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材料三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以革命意识形态为特征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20·北京·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2020-10-05更新 | 3775次组卷 | 29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3 . 1991年,费正清在《中国新史》中说:“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我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很可能不是一个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下列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A.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B.效仿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020-08-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新国家、形成一个新社会而奋斗不息的历史,现代化始终是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但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向中国提出来的,而不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自身产生的,这个事实对中国人影响巨大。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说明:可以肯定、否定或自己提出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7-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4月综合能力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它是“缓慢”的,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代形态。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近300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300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磨难,逐渐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艰难曲折。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奋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直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终于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材料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1)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共产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不懈奋斗的主要表现。(任答4点,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简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中央采取的主要措施。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旨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第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截止到1932年12月5日,《东方杂志》共收到回函160余封。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推出“新年的梦想”专栏,发表了老舍、郑振铎、柳亚子、邹韬奋、巴金、林语堂等142人的答函。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大致分为九类:倾向于国泰民安的个人梦(106人)、民族复兴梦(40多人)、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30多人)、教育梦(40多人)、开明专制梦(少数几人)、自由平等梦、民主法治梦、噩梦、其他梦。

——据黄苏宜《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日本——原生型B.德国、美国——感应型
C.法国、美国——次生型D.中国、日本——感应型
2020-01-22更新 | 234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