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自19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大约40年左右的时间里,汕头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供水、供电、铁路、公路、港口、桥梁、通信等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使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化城市气息。这反映出,汕头的近代化(     
A.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B.得益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
C.为全国城市建设树立标杆D.折射出中西社会文化的更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2-06-27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58次组卷 | 4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城市的人口等级规模(19331936年)情况

人口规模(万)数量城市名称
大于2001上海
1002004北平、广州*、天津*、南京*
501004汉口*、杭州*、青岛*、沈阳*
205018成都、长沙*、大连*、济南*、武昌、哈尔滨*、苏州*、福州*、保定、开封、重庆*、南昌、无锡*、宁波*、长春*、镇江*、温州*、周口
102033徐州*、扬州、南通、绍兴、嘉兴、芜湖*、安庆、蚌埠*、景德镇、沙市*、宜昌*、街阳、自贡、厦门*、汕头*、佛山、昆明*、贵阳、威海*、济宁*、烟台*、太原、西安、汉中、兰州、安东*、营口*、旅顺*、锦州*、抚顺、吉林*、张家口*、西宁
51029常州、泰州、金华、街州、亳州、阜城、合肥、九江*、赣州、江门*、肇庆、南宁*、梧州*、唐山、山海关、潍坊、周村*、石家庄、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大同、辽阳*、迪化*、银川、齐齐哈尔、归绥*、包头*

注:带*为通商口岸城市

——整理自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


从表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人口等级规模不同的城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点,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城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城镇化、郊区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有效保护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工业,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

——摘自2010320日经济日报《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建设》

材料二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面为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人为单位),对该示意图分析合理的是
A.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商主义推行
B.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纽约城市化
C.伦数、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映
D.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2020-12-13更新 | 439次组卷 | 1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周末质量检测(3)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一批市政学家倡导、国民政府主导,政界与学界互动,掀起了一场旨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市政改革”运动。中国城市由此正式开始了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全面转型。“市政改革”重组了中国城市的空间,修了马路,盖了楼房,城市的外在景观开始有了现代气息。“市政改革”建立了新的市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从而使中国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政治版图上。中国“向来重乡治而忽市政”以及城乡合治的传统开始改变,传统城市的功能单一性、政治地位的从属性和与乡村的同一性状态开始改变。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探索成为“市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确立了现代化的城市政府体制以及确保这种体制运转的相关机制,如对政府机构及组成人员的产生、权力和义务、议事和办事规则等方面予以规定,并初步建立起制度保障机制。

——涂文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市政改革”:人文价值与历史启示》

材料二   1992年后,经营城市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营城市、培养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雄厚的市政财源,较高的开放程度,完善规范的规则和秩序,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较强的城市建设的融资能力,一体化的城市土地综合利用体系和体系,安全的和社会环境,完善的产业和服务发展等。在建设管理上,经营城市的观念导致“人治”转向法治,实现建设行为规范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制度建设先行,摸索制定出一系列规范建设行为的办法,如项目招投标制、业主负责制、项目监理制、预决算审计制、承包合同制、资本金制、联合审批制等,有力地保证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高效、合理。到20世纪末,中国大陆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城市。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市政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市政改革”的历史背景。
(2)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市政改革”相比,材料二中1992年后,中国“经营城市”呈现出哪些新变化?试分析“经营城市”的意义。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1895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26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城市为中转枢,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园的改纽,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李宗仁等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开始了经营广西策略。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即“自治、自卫、自给”,以村为自治单位,实行村治。在推行村治过程中独创“三位一体”制:一个是崭新的创造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个是实现民权主义最具体的办法——村街民大会,一个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实际上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这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政权机关”。

——摘编自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广西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