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成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水平较高,部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化水平已超过88%。这主要得益于
A.中外交往的密切B.中国政策的引导
C.民营企业的崛起D.国企改革的深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所示为我国进行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反映出
A.我国已经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B.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
C.我国已改变城市化落后的局面
D.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5 . 《西洋史》中写道:“十八世纪末年时,欧洲大多数的人民,已因这个革命之故,抛弃乡村生活而成为城市的居民。这些做工的男子与许多妇孺,成日如牛马一般的在那污秽狭窄的厂中工作,晚上则睡于同样的厂旁小屋之内……所以当十九世纪初年时,一般工人的生活情形,是极不卫生,极不合理,极多使人堕落的机会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②工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
③工厂环境易滋生道德问题          ④工业革命加剧社会阶级对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世界五国(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英国对应的数字是
A.①B.②C.③D.④
7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020-12-02更新 | 942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
8 . 城市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请以《城市的浮沉与绽放》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从下列图示提及的城市中选取五座城市,写清城市名称,相关事件及事件的影响。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2020-08-2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历史卷 05(中国史范围)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750—1870年农村与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的呼声响彻英国。在此情况下,经过激烈斗争,1832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议席分配作了适当调整。取消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将之分配给新兴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第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第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这次改革使英国的选民由原来的43万扩大到65万,新增加的选民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打破了贵族寡头独霸议会的政治局面。

——一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一 16 世纪,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在反对罗马教会及与法兰西等其他民族的斗争中,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迅猛发展:有人公开提出“.上帝是英国人”,《圣经》也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得到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市民的大力推崇;到15世纪时,英国各地的英语学校已多达300多所。

——摘编自陈同文《浅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市民阶层的作用》

材料二   在明清社会研究中 ,有明清“市民社会”之说。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出现的诸多特征已具备社会转型的意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明清士绅、商人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形成具有自治特征的团体生活,甚至发挥出批评政府的功能。出现的这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市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市民社会”说的依据,并对此加以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